作者 白瑪措 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西藏作為(wei) 中國邊疆地區,由於(yu) 地理環境特殊、人口分布稀少,傳(chuan) 統的走讀製教育模式麵臨(lin) 諸多困難。例如,交通不便,使得學生往返學校的時間成本高昂;教育資源稀缺,使得走讀製的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在此背景下,寄宿製應運而生,成為(wei) 西藏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個(ge) 人求學經曆的現代教育模板
回顧我的求學經曆,是一個(ge) 很典型的現代教育的模板。
在西藏那曲地區(今那曲市),我完成了小學教育。即將小學畢業(ye) 前,老師告訴我們(men) 學習(xi) 優(you) 秀的學生可到其他省份讀中學,父親(qin) 也鼓勵我努力嚐試。
考試結果非常理想,我順理成章踏上了去天津紅光中學的求學路。當時,我是那批學生中年齡最小的,牧區來的同學個(ge) 子都比我高,年齡也都比我大。當時,我們(men) 懷著同樣激動興(xing) 奮的求學心情。
20世紀80年代,天津紅光中學有很多來自那曲的學生,課堂上漢族老師用漢語授課,藏語老師教授藏文課,生活中同學們(men) 在一起時更多是用家鄉(xiang) 那曲方言交流。這段教育的經曆對我非常重要,即便後來我讀大學再去國外留學都沒有忘記家鄉(xiang) 方言。這也是我走上工作崗位後,能用流利方言在牧區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主要原因。
西藏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學生在學校食堂捏糌粑。江飛波 攝
初到天津求學,常常想家,努力學習(xi) 成為(wei) 我排解思鄉(xiang) 情緒的方式之一。有時父親(qin) 去天津看我,每次會(hui) 陪我幾天。初中時各種節日非常熱鬧,同學們(men) 組織文藝表演節目,我常擔任主持人。
我初中時成績一直不錯,一位張姓數學老師格外照顧我們(men) ,我還參加過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對於(yu) 牧區的孩子來說,很多經曆都是前所未有的體(ti) 驗。
後來,我在成都完成了高中學業(ye) ,並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幾乎所有中學校友畢業(ye) 後又回到西藏,在公務員係統的不同崗位上工作,有些甚至身居要職。
中國的寄宿製學校雖與(yu) 英國伊頓公學、哈羅公學等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點,就是孩子們(men) 離開原生家庭,去那些具備更好師資力量的機構接受教育。
就我個(ge) 人經曆而言,從(cong) 大學本科接受人類學啟蒙教育開始,到後來留學挪威、澳大利亞(ya) 繼續學習(xi) 人類學專(zhuan) 業(ye) ,可以說現代教育給了我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套知識體(ti) 係和係統的方法學。
如此教育經曆和知識的習(xi) 得過程,貫穿在我的著作《牧民的禮物世界》以及我其它的很多作品中。我記得人類學家弗朗茲(zi) ·博厄斯(Franz Boas)的學生羅伯特·路威(Robert Lowie)就曾說過:人類社會(hui) 沒有絕對純粹的文化。數千年來,本土人會(hui) 從(cong) 各種地方借用文化。如果試圖孤立某種文化,並將之浪漫化為(wei) 純粹本土的,這無疑不符合人類學科學性的原則。
從(cong) 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維度理解寄宿製
了解西藏寄宿學校教育,應在中國教育政策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nong) 村學校的布局是以“村有小學、鄉(xiang) 鎮有初中”的原則為(wei) 主。我曾采訪過一些牧民,了解他們(men) 當時在牧區被鄉(xiang) 村小學或鄉(xiang) 鎮初中聘任為(wei) 代課老師的經曆。那曲嘉黎縣一位訪談人告訴我:她自己的學校教育程度是小學三年級,但因為(wei) 小學老師短缺曾經受聘當過很多年的小學教師。這意味著當時西藏的村級教師十分短缺,與(yu) 中國其它地方一樣。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及以後的數年裏,中國對農(nong) 村中小學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各級地方政府將村級小學撤出,並入許多縣級初中,西藏也不例外。
就西藏的情況而言,小學覆蓋了鄉(xiang) 一級,初中覆蓋了縣一級,然後是城鎮和城市的高中。許多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學生,需要住在學校完成初中和高中教育。
西藏嘉黎縣中學學生在操場做操。貢嘎來鬆 攝
例如,一位出生在那曲尼瑪縣的牧民朋友曾向我聊起過他的上學經曆。他所在的村到鄉(xiang) 上有45公裏,如果走讀,徒步就得走整整一天,更不用說從(cong) 鄉(xiang) 到縣遠至230公裏。因此,他上小學時隻能住在鄉(xiang) 裏,後來又在尼瑪縣和拉薩市分別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學業(ye) 。可以說,他是一直借助寄宿製學校的便利完成了九年義(yi) 務製教育和高中教育。
為(wei) 什麽(me) 西藏有更多的寄宿學校?經濟發展水平與(yu) 教育資源供給之間存在一定的聯係,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和寄宿學校的比例時,這一點更有說服力。2023年,在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上,一位學者將西藏寄宿學校的發展曆史與(yu) 中國其它省份進行了對比,其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寄宿學校數量較少,相反,城市化程度低的地方寄宿學校數量較多。這給了人們(men) 看待西藏寄宿製學校的另一種維度:寄宿學校的比例與(yu) 西藏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程度有關(guan) 。
從(cong) 寄宿製透視學生教育權利保障
寄宿製教育讓越來越多的西藏學生享受到優(you) 質教育資源,從(cong) 而保障了他們(men) 受教育的權利。
首先,寄宿製教育為(wei) 西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xi) 環境。在寄宿學校中,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享受到與(yu) 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資源,包括優(you) 秀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備以及豐(feng) 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這些條件為(wei) 西藏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xi) 條件,使他們(men) 能夠更好發揮自身潛力。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那曲鎮有3所小學,其中一所小學的前身那曲小學成立於(yu) 1956年。身邊的長輩告訴我當時這是藏北那曲第一所麵向普通群眾(zhong) 的小學,當時隻有73名學生,4名教師。到了2019年,那曲全市有307所學校,在校學生有109546名,教職工6000名。現在,家庭條件允許的那曲孩子,還會(hui) 選擇到拉薩,在更優(you) 質的小學、寄宿製初中及高中接受教育。因為(wei) 作為(wei) 西藏自治區首府城市,拉薩聚集了全區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我在一次調研途中遇到過一位那曲嘉黎牧民,這位年輕的父親(qin) 為(wei) 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在拉薩買(mai) 了房子,讓他的女兒(er) 在拉薩上小學。
那曲平均海拔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一些學校難以留住優(you) 秀教師,學生的學習(xi) 也受環境限製。因此,西藏探索在海拔相對低些的拉薩進行異地辦學,為(wei) 那曲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xi) 條件。圖為(wei)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的學生正在上課。陳小願 攝
其次,寄宿製教育有助於(yu) 提高西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寄宿學校中,學生們(men) 需要自己處理日常生活和學習(xi) 中的各種問題,有助於(yu) 培養(yang) 其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寄宿學校也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素質對於(yu) 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guan) 重要。
再次,寄宿製教育還為(wei) 西藏學生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hui) 。在寄宿學校中,學生們(men) 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從(cong) 而拓寬他們(men) 的視野,增強他們(men) 的跨區域、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寄宿學校也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men) 參加各種科技、文藝、體(ti) 育等活動,從(cong) 而為(wei) 其未來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最後,西藏寄宿製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支持。政府為(wei) 寄宿學校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政策支持,確保學校的基本建設和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同時,社會(hui) 各界也積極參與(yu) 寄宿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為(wei) 學校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幫助和支持。
寄宿製學校模式對西藏社會(hui) 經濟的影響
西藏的寄宿製學校模式對西藏影響深遠,不僅(jin) 提高了教育質量,還為(wei) 西藏的社會(hui) 進步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一,寄宿製學校模式有助於(yu) 提高教育公平性。在西藏,由於(yu) 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因素,許多學生無法享受到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寄宿製學校為(wei) 這些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xi) 環境,使他們(men) 能夠像城市學生一樣接受高質量教育。這種模式有助於(yu) 縮小城鄉(xiang) 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平性,為(wei) 西藏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拉薩那曲第三高級中學校運會(hui) 100米短跑比賽現場。這是一所在拉薩異地辦學的寄宿製學校。貢嘎來鬆 攝
其二,寄宿製學校模式有助於(yu) 培養(yang) 更多人才。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在學校內(nei) 集中精力學習(xi) ,還能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hui) ,如實習(xi) 、參觀等,更好地了解社會(hui) ,增強社會(hui) 責任感和實際操作能力。這些優(you) 秀的人才將成為(wei) 西藏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wei) 西藏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三,寄宿製學校模式有助於(yu) 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寄宿製學校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教學設施、教師工資等方麵的支出。這些資金也有助於(yu) 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寄宿製學校培養(yang) 出的優(you) 秀人才將為(wei) 西藏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進當地產(chan) 業(ye) 的發展和升級。
西藏班戈縣中石化小學的孩子們(men) 在體(ti) 育課上學習(xi) 當地的傳(chuan) 統舞蹈尼瑪諧欽。江飛波 攝
其四,寄宿製學校模式有助於(yu) 增強民族團結和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在寄宿製學校中,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學生聚在一起學習(xi) 、交流,有助於(yu) 增進友誼、加深了解。這種跨民族的教育交流可以增強民族團結,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與(yu) 發展。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這一數據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呈現了寄宿製教育的成果。
可以說,寄宿製對於(yu) 提升西藏的教育水平起到積極作用。它不僅(jin) 為(wei) 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學習(xi) 環境,提高了教育質量,也培養(yang) 了學生的集體(ti) 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了他們(men) 的社會(hui) 適應能力。有理由相信,隨著西藏教育的不斷進步,將會(hui) 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人才。
作者簡介:
白瑪措,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cong) 事人類學研究。2003年,畢業(ye) 於(yu) 挪威卑爾根大學,獲社會(hui) 人類學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ye) 於(yu) 澳大利亞(ya) 查爾斯特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畢業(ye) 後一直從(cong) 事遊牧人類學、經濟人類學、文學人類學工作。其代表作包括《牧民的禮物世界》(上下冊(ce) ,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9)獲首屆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獎;《撞死一頭牛:民族認同在西藏民間的建構》獲中國藏學珠峰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