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民主改革迎來65周年的重要時刻,記者來到山南市乃東(dong) 區克鬆社區,聽一戶三代人講述他們(men) 的故事。
從(cong) 爺爺索朗多吉到兒(er) 子索朗次仁,再到孫女白瑪央金,他們(men) 的生活變化,成為(wei) 這片土地上曆史巨變的寫(xie) 照。
年逾古稀的索朗多吉是西藏民主改革的親(qin) 曆者。
索朗多吉出生在農(nong) 奴家庭,小時候,他的身影總是佝僂(lou) 著,沉重的農(nong) 活下,汗水浸透了身下每一寸土地,卻依然難以換來一頓飽飯。農(nong) 奴的身份如同沉重的枷鎖,將他牢牢束縛在土地上、禁錮在貧困中。
“我從(cong) 小就給農(nong) 奴主放牧,從(cong) 天不亮一直幹到後半夜,每天卻隻能領到半斤糌粑。這點糧食如果做成麵團,一頓就吃完了,我就隻能做成糌粑粥來充饑……”索朗多吉回憶說。
1959年,克鬆村率先進行民主改革,索朗多吉的生活從(cong) 此發生翻天巨變。農(nong) 奴製度被廢除,他獲得了自由,成了一個(ge) 有尊嚴(yan) 有權利的農(nong) 民。不僅(jin) 如此,他還入了黨(dang) ,能夠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更多事情。
民主改革前,索朗多吉沒有土地、沒有牲畜;民主改革後,他分到了3畝(mu) 地、1頭牛,生活逐漸有了起色。而現在,索朗多吉家擁有16畝(mu) 良田,還在村裏開了茶館,年收入達到30萬(wan) 元。今年,他家還蓋起了新樓房。
索朗多吉的兒(er) 子索朗次仁出生於(yu) 1970年,他勤勞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成為(wei) 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索朗次仁15歲開始學習(xi) 木匠手藝,憑借精湛的技術和多年努力,在當地創業(ye) 政策扶持下,他開辦了一家藏式家具合作社,不僅(jin) 成為(wei) 家中的頂梁柱,還帶著村民一起致富。
“是黨(dang) 的好政策,是趕上了好時代,讓我們(men) 過上了現在的好生活。阿爸小時候的苦日子一去不複返了。”索朗次仁說。
索朗次仁的子女們(men) 作為(wei) 新一代青年,長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裏,奮鬥新時代。在黨(dang) 的教育政策下、在良好的家風影響下,3個(ge) 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考上了大學。
如今,索朗次仁的大女兒(er) 在乃東(dong) 區公安局工作,二兒(er) 子是林芝市察隅中學的教師,小女兒(er) 作為(wei) 紮囊縣司法局“三支一扶”人員,因表現突出,被選派到武漢學習(xi) 鍛煉。一家出了3個(ge) 大學生,姐弟三人一同成長進步,這是讓全家人都驕傲的事。
索朗次仁的女兒(er) 白瑪央金說:“我們(men) 現在生活得很幸福,對於(yu) 未來,我們(men) 充滿信心和期待,在黨(dang) 的領導下,明天一定會(hui) 更好。”
從(cong) 索朗多吉到白瑪央金,從(cong) 弓著身到站起來、從(cong) 貧困到富裕、從(cong) 苦難到幸福,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曆經巨變,這種變遷是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取得曆史性成就的生動寫(xie) 照,更是雪域高原千千萬(wan) 萬(wan) 家庭幸福蝶變的縮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