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風,吹開新綠,西藏處處生機盎然。春耕,是農(nong) 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我們(men) 曾經痛恨舊西藏這片土地,而現在我們(men) 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望著耕地機在土地上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壟溝,79歲的達國傑感慨道。
海報製作:新華社記者邱星翔
達國傑家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熱鄉(xiang) 加堆村,曾經這裏是“亞(ya) 西平康莊園”,達國傑的家族世代為(wei) 奴,他的童年在農(nong) 奴主殘酷的壓榨下度過。“支差役、幹農(nong) 活、服侍農(nong) 奴主,換少許的糌粑糊口,這種苦日子循環往複看不到頭,像太陽每天升起一樣固定。”
曆史上,西藏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廣大農(nong) 奴處於(yu) 被剝削、被壓迫的苦難境地。饑餓、疲憊、惶恐是達國傑對舊西藏最深刻的記憶。時至今日,那段悲慘的歲月還時常出現在達國傑的夢境中,他常常被驚醒。“當時能飽餐一頓糌粑是所有農(nong) 奴的奢望。”老人不禁感歎說。
有一年秋天,農(nong) 奴們(men) 在沒日沒夜地為(wei) 領主收青稞,8歲的達國傑負責給監工的管家煮茶。由於(yu) 水沒燒熱,管家隨手就撿起一塊石頭向達國傑腦袋砸去,他瞬間血流不止、暈倒在地。這是幼年的達國傑第一次遭到毒打。
上圖左:西藏農(nong) 奴製度下的“人背人”(即農(nong) 奴背馱農(nong) 奴主)差役。上圖右:和牲口同住的農(nong) 奴。下圖:一位農(nong) 奴服勞役後與(yu) 犬同眠。(新華社發)
“這還不算重的,每年到藏曆10月25日,如果農(nong) 奴交不上相應的糧食稅、酥油稅等各種稅,農(nong) 奴主就會(hui) 上酷刑。比如用竹簽插指縫、把燒紅的鐐銬銬在腳踝上……”達國傑心有餘(yu) 悸地說。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武裝叛亂(lua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順應曆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願望平定叛亂(luan) ,並領導各族人民開始民主改革,腐朽罪惡的封建農(nong) 奴製走到了盡頭,百萬(wan) 農(nong) 奴實現了翻身解放。
“民主改革後我才真正睡了一個(ge) 踏實覺,不再沒日沒夜地支差役,也不用挨農(nong) 奴主的皮鞭了。”那年,達國傑一家分得了50畝(mu) 地、1頭牛、1匹馬和15隻羊。“有了自己的土地,幹再累的活都是開心的。那一年我第一次吃糌粑可以吃到撐,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做人的滋味。”
定格1959年,從(cong) 黑暗走向光明,成了那一代西藏人民難以忘懷的曆史時刻。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雪域高原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糌粑自由”的奢望早已成真,肉蛋奶蔬菜水果也成為(wei) 尋常百姓家的基本生活所需,西藏人民的飲食結構不斷多元化、科學化。
“複興(xing) 號”列車奔馳在雪域高原(2022年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如今,達國傑一家依靠外出務工、種莊稼等,年收入超過15萬(wan) 元。在兒(er) 孫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衣食無憂,安度晚年。
但達國傑對糌粑的深情卻絲(si) 毫沒有變。“現在條件好了想吃什麽(me) 都有,但是糌粑卻不一樣,一看見糌粑就會(hui) 憶苦思甜。我經常教育孫子、孫女不要浪費糧食,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隻有經曆過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溫暖”。係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濃縮了達國傑的一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