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鶴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虎頭山水庫覓食,與(yu) 身後的高山白雪構成一幅美麗(li) 畫卷。索多攝
黑頸鶴群飛過西藏山南市貢嘎縣傑德秀鎮村莊和羊群。益西旦增攝
在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紮西宗鄉(xiang) 沙棘林中覓食的黑頸鶴。益西旦增攝
黑頸鶴和其他動物正在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曲瑪鄉(xiang) 的草地裏覓食。瓊達卓嘎、益西旦增攝
親(qin) 愛的人類朋友:
你們(men) 好!
展信安。我是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繁殖和生活的鶴類,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地帶是我們(men) 的主要棲息地,因此,我們(men) 也被人們(men) 美稱為(wei) “高原仙鶴”,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雲(yun) 貴高原。
眼下,位於(yu) 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虎頭山水庫漸漸喧鬧起來,我們(men) 在此越冬的小夥(huo) 伴開始春季遷徙,飛往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甘肅、青海等地。
我還有一個(ge) 藏語名字,叫“衝(chong) 衝(chong) 格納”,意為(wei) “黑脖子的鶴”。我體(ti) 態優(you) 美,頭頸部呈黑色,胸部、腹部均呈白色,翅膀部分既有黑色又有白色,飛羽和尾羽為(wei) 黑色。據我所知,目前全世界共有我們(men) 的小夥(huo) 伴1.7萬(wan) 隻左右,其中,絕大多數都生活在中國境內(nei) 。
盡管我們(men) 和丹頂鶴都是頭頂“紅冠”,但我們(men) 頭部及頸上約2/3的部分為(wei) 黑色,在眼後和眼前出現一小片白色或灰白斑,而丹頂鶴的喉部和頸部為(wei) 黑色,耳至頭枕為(wei) 白色。我們(men) 的黑色頸羽像一條黑絲(si) 絨的圍脖,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襯托著灰白色的體(ti) 羽,使我們(men) 看上去猶如穿了一件淡雅的禮服,顯得格外婀娜多姿。
我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鶴鳥,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經過多年各方麵攜手保護,我們(men) 成為(wei) 中國9種鶴類中唯一種群增長的鶴類。2020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我們(men) 從(cong) 受脅物種名錄中移除,瀕危等級由“易危”降為(wei) “近危”,這讓我們(men) 非常高興(xing) 。
目前,我們(men) 在中國有3個(ge) 地域種群。西部種群繁殖於(yu)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dong) 南部、青海西部、西藏中西部,到西藏中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拉薩河穀地帶越冬;中部種群繁殖於(yu) 青海南部,越冬於(yu) 雲(yun) 南西北部香格裏拉納帕海、碧塔海等地;東(dong) 部種群繁殖於(yu) 四川北部、甘肅東(dong) 部,越冬於(yu) 雲(yun) 南東(dong) 北部昭通大山包、會(hui) 澤大橋等地和貴州威寧草海。
西藏是我們(men) 的主要繁殖地之一,我們(men) 在西藏分布十分廣泛,棲息地麵積約13.6萬(wan) 平方公裏,分布麵積約92.1萬(wan) 平方公裏。
根據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近20年的調查,我們(men) 在西藏全區7個(ge) 地市均有分布,在50多個(ge) 縣區都能找到我們(men) 的身影。我們(men) 在西藏最主要的棲息地位於(yu) 藏北的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瑪旁雍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班公錯濕地自然保護區等;最主要的越冬地位於(yu) 西藏中部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工布自然保護區等。
我們(men) 每年的生活十分有規律,春天去往繁殖地,秋天則飛往越冬地。在冬天裏,我們(men) 喜歡集群生活,有3種主要的集群形式——家庭群、同種集群和混種集群。比如在河穀農(nong) 耕地和沼澤濕地,你們(men) 常見到的是家庭群,有一家四口或一家三口的,也有不帶幼鳥的家庭。同種集群一般是未成年的小夥(huo) 伴、沒有找到伴侶(lv) 的單身鶴,還有找到了伴侶(lv) 但當年沒有繁殖幼鳥的。混種集群,就是和其他鳥類混雜在一起生活的種群,通常和我們(men) 在一起的候鳥主要有灰鶴、斑頭雁和赤麻鴨等。
越冬時,我們(men) 喜歡夜間在河流、湖泊濕地附近鬆軟的沙窩和稀疏避風的灌叢(cong) 間棲息,早上9時到10時飛離棲息地到農(nong) 田與(yu) 沼澤地覓食,晚上7時到晚上8時再返回棲息地。
我們(men) 是一種極為(wei) 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鳥類。雖說在越冬地常能看到我們(men) 數百隻以上的大隊伍,但我們(men) 的繁殖地卻較少被人發現。由於(yu) 生活在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高原地區,我們(men) 的繁殖率和幼鶴的存活率都不高,致使種群數量並不多,加上分布地域狹窄偏遠,因此,我們(men) 很晚才出現在文獻的記載中。
我們(men) 屬於(yu) 雜食性動物,以植物的葉、根莖等為(wei) 食,也吃昆蟲、魚、蛙等。長期的自然選擇,我們(men) 都懂得了一個(ge) 道理——自己有一副好身體(ti) ,是兒(er) 孫後代強勁、基因得以延續的關(guan) 鍵。吃了一冬的素食,又經曆了長距離的遷飛,產(chan) 卵前,動物性蛋白質補充變得尤為(wei) 重要。高原上剛剛經曆了冰天雪地的寒冬,並沒有那麽(me) 多食物來源,倒是那些食草動物的糞堆裏住著不少昆蟲的幼蟲,這是我們(men) 補充能量的首選。當然,如果有機會(hui) 捕食鼠兔、白骨頂的幼雛等,對我們(men) 更加具有吸引力。總之,要以最直接的方法迅速補充能量和蛋白質。
我們(men) 的繁殖期是5月到7月,會(hui) 在高原湖泊岸邊的沼澤地建造巢穴。雌鶴通常產(chan) 2枚卵,父母輪流孵化,但以母親(qin) 為(wei) 主,父親(qin) 更多的是負責保衛鳥巢家園。
經過30多天,雛鳥就出世了,一身金色絨毛的小家夥(huo) 剛出殼就能蹣跚行走,父母則在一旁守護照料。經過數月的精心哺育,到了秋天,父母就帶著剛長大的小家夥(huo) ,與(yu) 其他家庭組成十幾隻或數十隻的大群體(ti) ,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嶺,到海拔相對較低、氣候相對溫和的地方越冬。
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曲瑪鄉(xiang) 是我們(men) 的越冬地之一。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喀則片區麵積有26萬(wan) 公頃,其中核心區5.3萬(wan) 公頃,分布在日喀則市5個(ge) 縣,21個(ge) 鄉(xiang) 鎮。
2020年,在國家的項目支持下,日喀則片區保護區內(nei) 架設起22個(ge) 監控攝像頭,主要布設在我們(men) 的集中越冬地和人類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如此一來,人們(men) 便能隨時掌握我們(men) 的生存狀況,及時保護我們(men) 。
據統計,在剛剛過去的這個(ge) 冬天,來日喀則越冬的小夥(huo) 伴超過6400隻。這些年,我們(men) 越來越多的小夥(huo) 伴喜歡來這裏,但也有小煩惱——一旦遇到冬季突降大雪,我們(men) 會(hui) 遇到短期覓食困難的問題。西藏自治區的林草部門依據監測情況和我們(men) 的棲息特點,經過科學評估,在保護區多個(ge) 地方建立了投食點。每年不定期在投食點投食青稞、冬小麥等,給我們(men) 補充食物,即使遇到極端天氣,我們(men) 也不用擔心餓肚子啦。
我很想跟大家分享一個(ge) 暖心的故事。有一位叫旦增的巡護員,今年已經72歲了。聽說,他已經在日喀則守護我們(men) 20個(ge) 年頭了。現在,我們(men) 成為(wei) 了很好的朋友。我們(men) 的警覺性很高,以前,我們(men) 是不太敢靠近你們(men) 的,但我們(men) 慢慢發現,你們(men) 一直在保護著我們(men) 。像旦增爺爺,每年冬天,他幾乎每天都會(hui) 穿梭在我們(men) 身邊,白天在已收割的農(nong) 田上給我們(men) 撒青稞,並觀察有沒有受傷(shang) 的小夥(huo) 伴。旦增爺爺說,因為(wei) 我們(men) 的到來,冬日裏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就會(hui) 出現鶴舞翩躚的生態美景。
我們(men) 之所以能在高寒地區生活,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特殊的禦寒方法。
我們(men) 全身覆蓋著羽毛,隻有喙和腿是喪(sang) 失能量很快的裸露區域。為(wei) 了適應低溫,我們(men) 會(hui) 像你們(men) 在寒冷時把手插到口袋裏一樣,把腿收到腹部的羽毛中,以便更好地保暖。折腿行為(wei) 是我們(men) 應對溫度突然下降的一種適應性的行為(wei) 反應。
近年來,我們(men) 在西藏的種群數量持續增長,據調查顯示,2022年冬季到2023年春季,我們(men) 在西藏越冬的小夥(huo) 伴數量達11175隻。這離不開西藏人民對我們(men) 的保護,這片土地上的許多自然保護區都成為(wei) 我們(men) 安居樂(le) 業(ye) 的家園。
最後,歡迎你們(men) 到雪域高原,看美景,邂逅我們(men) 這一群“高原仙鶴”!
黑頸鶴
2024年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