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2023年,中國首次問鼎風力發電機專(zhuan) 利競爭(zheng) 力排行榜榜首。無獨有偶,7月份中國風電項目開發傳(chuan) 來新進展:一個(ge) 是“最大”,全球單體(ti) 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平台“明陽天成號”在廣州建成,這是全球首次采用雙葉輪、雙主機設計;一個(ge) 是“最高”,全球在建海拔最高風電項目的首台風機在西藏八宿縣吊裝完成,通過優(you) 化設計確保在近5200米高海拔、低氣壓等條件下穩定運行。
從(cong) 海上到陸上、從(cong) 平原到高原,中國風電企業(ye) 提供兼具技術、質量、價(jia) 格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讓更多地區得以高效利用綠電資源。
近年來,中國風電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技術水平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產(chan) 業(ye) 鏈基本實現國產(chan) 化,形成從(cong) 設備製造、開發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完備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機組研發從(cong) 跟隨到領跑,目前已經進入技術前沿的‘無人區’,風機容量攀升與(yu) 技術迭代速度超乎預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秦海岩感慨。
看硬件,高塔架、大容量、長葉片的風機不斷推陳出新,拓展了風電開發潛力。輪轂高度從(cong) 2002年的約70米、2012年的約135米,提升至2023年的約185米。機組容量從(cong) 最早研發的600千瓦,到如今自主研製的18兆瓦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每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200萬(wan) 千瓦時,滿足約4萬(wan) 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看軟件,先進的人工智能物聯網、認知計算技術等讓風機的環境感知、決(jue) 策製定、安全防護等能力大幅提升。以“明陽天成號”為(wei) 例,安裝超過3000個(ge) 智能感應器,通過一係列智能策略,能夠靈活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最大程度提升發電性能。
如今,全球風電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零部件有六七成在中國生產(chan) 製造,全麵自主研發的中國風電技術實現了領跑。
領跑背後,是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電力需求體(ti) 量巨大,尤其是“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新能源裝機需求旺盛。豐(feng) 富的自然條件、海量的應用場景,為(wei) 風電技術創新提供了沃土。金風科技相關(guan) 負責人回憶,早在2014年前後,中國風電市場增長之快,使得國外技術的研發迭代速度也跟不上國內(nei) 需求,隨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風電企業(ye) 開始獨立研發,整個(ge) 行業(ye) 向前推進。
領跑背後,是有效的政策助力。從(cong) 組織開展深遠海風電技術示範、“千鄉(xiang) 萬(wan) 村馭風行動”,到鼓勵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等等,相關(guan) 部門出台一係列促進政策,著力推動風電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領跑背後,是各方的共同參與(yu) 。在中國,風電等新能源市場化程度高,市場環境開放、經營主體(ti) 多元、市場競爭(zheng) 充分,推動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在風電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都有拿得出手的中國企業(ye) 、響當當的中國產(chan) 品。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hui) 的報告,2023年全球風電整機製造商新增容量排名前五位裏中國企業(ye) 占據4家。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回顧過去三十年風電發展曆程,有人這樣形容。技術競爭(zheng) 力的提升,推動“大風機”強勁轉起來。最顯而易見的,便是裝機規模增長和發電成本下降。2013年到2023年,中國風電發電裝機從(cong) 7600多萬(wan) 千瓦增長到4.4億(yi) 千瓦以上,發電成本下降60%左右。中國風機憑借大型化、高科技、低成本的優(you) 勢,助推風電在全球範圍內(nei) 成為(wei) 可負擔的綠色能源,為(wei)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顯著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