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總台青藏線車隊已經來到了青藏公路最高點——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來看前方記者莊曉瑩發回的現場報道。
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途經的最高點,平均海拔5500米—6000米。記者所在的位置是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這裏是青藏公路通向拉薩的必經關(guan) 口,來到這裏距離拉薩又近了一步。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每升高幾百米,頭疼惡心、胸悶氣短的高原反應就更加明顯了。這裏海拔極高、嚴(yan) 寒缺氧、終年積雪,一年當中絕大多數的氣溫都在0℃以下,最低可以降到零下40℃—50℃,異常寒冷。
記者看到,在標注了海拔的石碑邊上,靜靜佇(zhu) 立著一座西部軍(jun) 人雕像,默默守望著青藏公路,這是為(wei) 了紀念和緬懷當年舍生忘死修建青藏線的先烈們(men) ,也代表著所有建功西部、紮根高原的軍(jun) 人們(men) 。
在現場,記者看到,過往的軍(jun) 車路過雕像時紛紛打開轉向燈並且鳴笛,車內(nei) 的戰士們(men) 敬禮,用他們(men) 的方式向青藏公路的建設者和守護者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是70年前築路大軍(jun) 修築的公路翻山點,所有的施工區都在永凍雪線之上,工程隊在這裏修築出了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從(cong) 格爾木修路開始到上唐古拉,其實已經過去了4個(ge) 多月,築路隊員的體(ti) 力消耗極大,他們(men) 的工具鋼鍬也磨成了月牙鏟,兩(liang) 尺長的鐵鎬成了拳頭鎬,還要麵對極高海拔的高寒缺氧、長期營養(yang) 不良和高原病。“死也要頭朝拉薩”,這是他們(men) 的誓言。就這樣,築路大軍(jun) 在唐古拉山鏖戰40天,用不屈的意誌戰勝了唐古拉。
先人逢山開路,後人誓死守護,環境氣候惡劣的唐古拉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一路上我們(men) 還看到一代一代的官兵默默駐紮在這裏,在這片生命禁區,我們(men) 看到了繁忙的唐古拉兵站,往來頻繁的汽車兵戰鬥在泵站、倉(cang) 庫、哨位、運輸線、通信線、輸油線等工作崗位上的戰士們(men) ,還有天下第一道班等養(yang) 路人,在雪山之巔共同守護著這條通往拉薩的生命線。
沿青藏公路 記者探訪“天下第一道班”
剛才記者在報道中提到了公路道班,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公路進行清掃、維修等。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車後,被稱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的109道班就一直守護在世界屋脊。接下來,我們(men) 就跟隨記者的鏡頭去感受青藏公路“守護者”的工作日常。
海拔5231米,沿著青藏公路,記者來到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道班——109養(yang) 護保通點,這裏也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
109養(yang) 護保通點養(yang) 護著青藏公路海拔最高、路況最差、工作條件最艱苦的路段,高寒缺氧、氣候惡劣,被稱為(wei) “生命禁區”。對於(yu) 109養(yang) 護保通點工區長地嘎來說,這段“雲(yun) 端天路”並不陌生,曾經作為(wei) 運輸兵的他行駛在青藏公路。退役後,他加入到青藏公路守護者的行列,今年已是第十個(ge) 年頭。
青藏公路109養(yang) 護保通點工區長地嘎稱:“我以前當兵的時候,路況沒這麽(me) 好,現在比以前條件各方麵好多了,路況或者是大型機械比以前好多了。”
隨著往來青海、西藏的各種車輛越來越多,許多人在翻越唐古拉山時會(hui) 感到不適,道班設立的服務區便成為(wei) 唐古拉山上的“愛心驛站”,為(wei) 過往人員提供免費的爐火、開水、氧氣。今年3月,109養(yang) 護保通點也獲評“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榮譽稱號。
青藏公路安多養(yang) 護段負責人萬(wan) 常興(xing) 稱:“近年來,我們(men) 設立了司機之家、愛心驛站,為(wei) 過往的遊客和司乘人員們(men) 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盡全力在咱們(men) 雪域高原上為(wei) 大家帶來一份溫暖。”
川藏兵站部某大站:弘揚“兩(liang) 路”精神 爭(zheng) 當保障先鋒
我們(men) 再把目光投向川藏線。如今,川藏公路的大項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曾經靠人力開山架橋的年代已成為(wei) 曆史,但“兩(liang) 路”精神始終在一代代官兵中傳(chuan) 承。近日,川藏兵站部某大站就通過組織輔導授課、參觀紅色曆史遺跡波密紅樓、觀看舞台劇等活動,激勵官兵練強本領,不斷提升保障能力,爭(zheng) 做川藏線上的保障尖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