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內(nei) ,上海援藏醫生帶領本地醫生正開展當地首例高難度的腰椎骨折微創手術,中新網記者見證了這場手術的成功。這裏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它所在的城市人口數量居西藏自治區第二,僅(jin) 次於(yu) 首府拉薩。
圖為(wei)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上海援藏醫生(右)與(yu) 本地醫生共同開展首例高難度的腰椎骨折微創手術。趙朗 攝
30年來,一批批援藏醫生走上高原,與(yu) 西藏本地醫生合力守護著西藏民眾(zhong) 的健康生命線。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對口援藏、分片負責、定期輪換”重大決(jue) 策,醫療援藏成為(wei) 對口援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自2015年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實施以來,西藏各地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更為(wei) 快速。
醫療援藏以來,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接受上海、山東(dong) 、黑龍江等地醫院的支援。馮(feng) 祥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2009年大學畢業(ye) 後便一直在這裏工作。得益於(yu) 醫療援藏資源,他曾多次到上海培訓,同時在醫院培養(yang) 下,已成為(wei) 院裏的業(ye) 務骨幹。
他說,本院醫生和援藏醫生共同努力,骨科先後開展了20項首例手術新技術,如髖、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等,不少技術已經在本院落地,“我們(men) 這些醫生在醫療援藏中獲益,但最終受益的都是老百姓。”
與(yu) 最初建院相比,如今的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醫療水平快速提升,僅(jin) 骨科年接診量約13000人次。
圖為(wei) 醫生馮(feng) 祥(右二)和同事們(men) 在查房。趙朗 攝
因醫療援藏,馮(feng) 祥和同事們(men) 不斷掌握醫療新技術。其中,上海市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帶來的兒(er) 童髖關(guan) 節脫位、膝關(guan) 節置換等技術也在骨科落地並延續。他曾參與(yu) 過該批援藏幹部、今上海市兒(er) 童醫院副院長楊曉東(dong) 創立的“格桑花之愛”——西藏日喀則發育性髖關(guan) 節發育不良(DDH)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治公益項目。該項目自2013年創立持續至今,已經成為(wei) 上海衛生援藏事業(ye) 的一張名片。
楊曉東(dong) 說,創立十餘(yu) 年,已有600餘(yu) 名大齡重症DDH患兒(er) 從(cong) 西藏來到上海免費做手術,700餘(yu) 名早期、輕度的DDH患兒(er) 在西藏當地得到成功的保守治療,70餘(yu) 例在當地完成手術矯治。
中新網記者尋訪到了該公益項目首位受益人德慶白宗,被救助時僅(jin) 七八歲,如今已大學畢業(ye) ,剛考上事業(ye) 編,成為(wei) 一名老師。她說:“這次救助改變我和我們(men) 一家人的命運。”
2015年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開展以來,形成“以省包院、以院包科、組團幫扶、共同發展”新模式。北京市22家市屬醫院支援拉薩市人民醫院,通過持續變“輸血”為(wei) “製血”,該院在西藏七市地中率先實現“創三甲”的突破,並開始向“強三甲”邁進。
圖為(wei) 拉薩市人民醫院婦產(chan) 科援藏醫生與(yu) 本地一生交流患者病例。貢桑拉姆 攝
北京市第九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成員、時任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內(nei) 科援藏主任劉揆亮表示,2018年以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連續選派骨幹力量擔任消化內(nei) 科援藏主任,幫扶優(you) 勢學科建設。經過六年發展,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科從(cong) 一個(ge) 2017年才脫離大內(nei) 科獨立建科的年輕科室,迅速成長為(wei) 在西藏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you) 勢專(zhuan) 科。
北京市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張寧介紹,通過曆屆援藏醫生的努力、本地醫院的付出,2022年8月,該院率先在西藏全區完成國家胸痛中心(標準版)、國家綜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國創傷(shang) 救治聯盟創傷(shang) 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區孕產(chan) 婦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兒(er) 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設。
他說:“進藏後,無論工作生活,我們(men) 也在接受本地同事的幫助,幫我們(men) 盡快融入新環境。我們(men) 這一批進藏不足一個(ge) 月,已經與(yu) 本地醫生共同開展了170餘(yu) 台手術。”
西藏自治區衛健委數據顯示,自2015年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開展以來,184家支援醫院派出10批近2000名專(zhuan) 家支援西藏醫療衛生事業(ye) 。期間,已累計開展新項目、新技術4400餘(yu) 項,打包“移植”先進經驗1800餘(yu) 項,填補當地2500餘(yu) 項醫療技術空白。培養(yang) 了4800餘(yu) 名西藏本地醫務人員,參加跟崗學習(xi) 及各種學術交流年均5千餘(yu) 人次。
複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蘭(lan) 在采訪中表示,中央及其他省市對西藏進行對口醫療援助是縮小西藏與(yu) 其他地區之間存在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水平的差距,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國家能力建設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之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