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學生手拿營養(yang) 餐等待放學。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攝
西藏林芝市嘎拉村的桃花吸引遊客前來觀花賞景。記者 徐馭堯攝
西藏日喀則市崗巴縣援藏幹部幫助村民清除青稞田間的雜草。趙啟瑞攝(人民視覺)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er) 童醫院心髒中心主任莫緒明在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為(wei) 兒(er) 童體(ti) 檢。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攝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對口支援西藏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1994年以來,先後有10批近1.2萬(wan) 名援藏幹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從(cong) 經濟援藏、產(chan) 業(ye) 援藏、科技援藏、就業(ye) 援藏、扶貧援藏等,到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從(cong) 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到產(chan) 業(ye) 培育、技術支持、人才培養(yang) 等的“造血式”幫扶……他們(men) 紮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揮灑智慧與(yu) 汗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yu) 擔當。
在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之際,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援藏幹部人才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共同奮鬥的故事,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屋脊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
——編 者
桃花盛開遊客來
記者 徐馭堯
“每年桃花節,村裏許多遊客說話都帶著濃濃的廣東(dong) 口音。我們(men)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嘎拉村人,聽著分外親(qin) 切!”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尼瑪多吉說。
嘎拉村,這個(ge) 位於(yu) 318國道旁的小村落,每到春天都會(hui) 迎來最熱鬧的時刻。漫山遍野的桃花燦若雲(yun) 霞,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徜徉其間。其中,來自廣東(dong) 的遊客占了相當比例。
桃花村的名聲越來越響,離不開來自廣東(dong) 的援藏幹部人才的大力推廣。“通過地鐵專(zhuan) 列等旅遊推介方式,我們(men) 積極拓展客源市場,走生態旅遊發展道路,兩(liang) 地交往交流交融日趨緊密。”廣東(dong) 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綜合辦主任,林芝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局長譚勇說。
“我們(men) 桃花源景區總麵積是278畝(mu) ,有1253株野桃樹。今年桃花節,全村的旅遊收入有360多萬(wan) 元。”尼瑪多吉介紹。
林芝桃樹都是野生樹種,結出的桃子不能食用。回想當年,不少村民琢磨著把樹劈了當柴燒。
嘎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不同意:“樹砍倒容易,再長出來就難了。”如何盤活這些桃樹?那時,城區的郊野旅遊興(xing) 起,村民們(men) 抓住機遇,搭建帳篷、架設景觀、組織各類文藝表演吸引遊客,林芝桃花節的雛形由此而生。
為(wei) 了幫助村裏發展旅遊,廣東(dong) 省第七批援藏幹部,時任巴宜區委副書(shu) 記、常務副區長孫世宏多次帶著區裏有關(guan) 部門同誌深入嘎拉村調研,提出“整合資源、村景合一、整村推進”的發展思路。隨後,巴宜區累計籌措援藏資金600萬(wan) 元、林芝市旅遊以獎代補資金100萬(wan) 元、巴宜區財政資金160萬(wan) 元,保護嘎拉村的野山桃樹、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施工時正好趕上林芝的冬天,嘎拉村村民給施工隊員送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讓隊員們(men) 心裏暖融融的。半年過去,村裏鋪上硬化路、建起停車場,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嘎拉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源”。
2015年春天,嘎拉村迎來了全新的桃花節,“桃花村”的名聲不脛而走。第二年,嘎拉村桃花節旅遊收入就突破100萬(wan) 元。越來越多的遊客遠道而來,隻為(wei) 一睹桃花盛景。
一座村莊,連接起相隔數千公裏的廣東(dong) 和西藏。“咱們(men) 和廣東(dong) 的情誼,就像江水一樣綿綿不絕。”尼瑪多吉感慨。
【延伸閱讀】
近年來,西藏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在中央支持下著力推動重要世界旅遊目的地建設,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節、山南雅礱文化旅遊節、林芝桃花節等成為(wei) 響亮的旅遊品牌。2012年至2022年,年接待遊客從(cong) 1058.39萬(wan) 人次增加到3002.76萬(wan) 人次,年旅遊收入從(cong) 126.48億(yi) 元增加到407.07億(yi) 元,增長約2.2倍。
小小驛站暖人心
記者 瓊達卓嘎
西藏拉薩市城關(guan) 區魯固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幾名老人坐在落地窗前愜意聊天。近100平方米的嶄新大廳裏,閱讀區、就餐休息區、兒(er) 童娛樂(le) 區等一應俱全。
有時候,附近學校的家長來不及接孩子,小朋友就來這裏寫(xie) 作業(ye) ;外地遊客來這裏歇腳,工作人員會(hui) 提供吸氧、飲水等暖心服務。
去年,這座北京投資援建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已成為(wei) 社區群眾(zhong) 的溫暖驛站。“我們(men) 提供雨傘(san) 、微波爐、縫紉機等免費使用服務。群眾(zhong) 遇到困難,第一時間來我們(men) 這裏尋求幫助。”魯固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索朗江村說,依托這個(ge) 平台,社區推動形成黨(dang) 建引領、黨(dang) 員帶頭、群眾(zhong) 參與(yu) 的基層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讓居民真切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
北京援藏幹部,城關(guan) 區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區長李崢還記得,援建前,有一部分黨(dang) 群服務中心不但設施陳舊,而且遠離群眾(zhong) 日常活動空間,辦事不方便。
2023年起,北京持續投入援藏資金750萬(wan) 元,完成了轄區內(nei) 62個(ge) 黨(dang) 群服務中心的改造和建設。新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幹淨整潔,都選址在群眾(zhong) 活動密集的區域,力求最大程度吸引往來黨(dang) 員和群眾(zhong) 。
如今,許多黨(dang) 群服務中心已經成為(wei) 周邊黨(dang) 員和群眾(zhong) 活動的中心,並依托獨特空間優(you) 勢開展活動——靠近學校的,為(wei) 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臨(lin) 時服務;靠近工程項目的,為(wei) 拉薩務工人員提供休息空間。
“不但要建起來,更要用起來。”北京援藏幹部、拉薩市城關(guan) 區發改委副主任鄧巍說,城關(guan) 區組織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到北京學習(xi) 服務管理,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同時,引進北京建設社工體(ti) 係的經驗,完成了城關(guan) 區78個(ge) 村(社區)社工體(ti) 係的初步搭建。去年,拉薩市城關(guan) 區累計招聘了超過900名社工,充實到基層治理一線,積極參與(yu) 社區的各項工作,了解居民需求,解決(jue) 實際問題。
“西藏正處於(yu) 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期,這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方幹部的持續努力下,本地社會(hui) 治理水平正在不斷提高。”拉薩市城關(guan) 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團飛說。
【延伸閱讀】
西藏創新社會(hui) 治理機製,製定出台全區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聯係點工作方案、鄉(xiang) 村治理領域專(zhuan) 項整治實施方案等,綜治中心和“智慧城市”“智慧邊防”建設加快推進。在城鄉(xiang) 村居、社區廣泛開展“雙聯戶”服務管理和“創先爭(zheng) 優(you) 強基礎惠民生”活動,引導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
夢想種子發新芽
記者 鮮敢
“師傅,每個(ge) 螺絲(si) 都要擰緊,都是孩子們(men) 用的,穩穩當當才安全。”西藏昌都市實驗小學教學樓裏,校長呂鵬叮囑正在組裝新書(shu) 架的工人。
呂鵬是來自天津的援藏幹部。2022年7月,與(yu) 他一同來到學校的,還有14名天津“組團式”援藏教師,涵蓋了學校幾乎所有教學科目。
“師父不僅(jin) 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經驗,還有專(zhuan) 注教研的職業(ye) 精神。”剛剛在西藏自治區首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觀摩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年輕教師李佐倩說。她口中的“師父”,正是她的指導教師、天津援藏教師鄭潔穎。
為(wei) 提升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曆批次天津“組團式”援藏教師在昌都市實驗小學開設公開課、示範課60多節,到昌都市11縣(區)送教送培200餘(yu) 人次;圍繞“青年教師—骨幹教師—專(zhuan) 業(ye) 教師”人才階梯培養(yang) 鏈,援藏教師與(yu) 本地教師結成了師徒幫扶對子,互幫互助,提高教學水平。
援藏教師的到來,還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了新窗口,播下美好與(yu) 夢想的種子。
天津援藏教師趙加彬最近總是樂(le) 嗬嗬的。他帶領的昌都市實驗小學手球隊,在暑期參加了天津的手球夏令營,6場激烈的比賽後,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作為(wei) 前國家隊隊員,趙加彬把手球運動帶到了昌都。由他牽頭組建的西藏第一支青少年手球隊,在業(ye) 內(nei) 小有名氣。“孩子們(men) 身體(ti) 素質好,又肯拚搏,好好培養(yang) ,未來充滿希望!”趙加彬滿懷信心。
不光是手球隊,近年來,援藏教師團隊還在學校成立無人機興(xing) 趣小組,開設了飛行原理、無人機編程等有趣的課程,深受孩子們(men) 歡迎。
除了校內(nei) 生活,援藏教師們(men) 還努力帶著孩子們(men) 走出西藏,增長見識。2023年11月,在天津援藏工作隊協調下,昌都市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小學生崗達卓瑪和3名同學一起前往天津市和平區四平東(dong) 道小學,開展了為(wei) 期一周的研學之旅。
“白天一起學習(xi) ,放學後跟隨結對夥(huo) 伴回家,同吃、同住、同學習(xi) ,兩(liang) 地孩子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天津援藏幹部、昌都市實驗小學副校長郎靜說。
直到現在,崗達卓瑪還經常和自己結對的小夥(huo) 伴視頻聊天,倆(lia) 人總有說不完的話。
【延伸閱讀】
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的教育經費達2515.06億(yi) 元,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建立起全學段學生資助體(ti) 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醫療服務送高原
記者 瓊達卓嘎
“又能看見了!”取下紗布的那一刻,71歲的紮珍老人熱淚盈眶。她緊緊握住大夫龍潭的手,連聲感謝。
47歲的龍潭是陝西西安市第一醫院的主任醫師,2023年參加了援藏醫療隊,來到西藏阿裏地區人民醫院從(cong) 事眼科臨(lin) 床工作。
紮珍老人上門求診時,龍潭剛到阿裏,還沒從(cong) 缺氧的不適中緩過勁來,就馬上投入診療。通過詳細檢查,他發現患者得的是罕見的角膜疾病,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
醫院迅速組建了一支由援藏醫生領銜的專(zhuan) 家團隊,憑借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豐(feng) 富的臨(lin) 床經驗,順利完成了當地首例角膜移植手術。
“我給您買(mai) 了副墨鏡,是保護眼睛的,以後出門一定戴好。”臨(lin) 近出院,龍潭帶著小禮物來到紮珍老人床前,反複叮囑。
高原地區紫外線輻射強,角膜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不少人未得到及時醫治。
作為(wei) 對口支援阿裏的省份之一,30年來,陝西先後選派10批283名“組團式”醫療援藏人才和290名三級醫院對口幫扶醫療人才,幫扶阿裏地區8所醫院,並推動陝西省人民醫院等11家三甲醫院與(yu) 阿裏地區人民醫院簽訂“以院包科”協議,著力打造多個(ge) 重點科室。這些年來,阿裏地區人民醫院科室增加了30多個(ge) ,醫療救助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援藏一年間,龍潭帶領團隊實施白內(nei) 障手術200餘(yu) 例,無一例發生嚴(yan) 重術後並發症。為(wei) 了將優(you) 質醫療資源留在當地,援藏醫生“傳(chuan) 幫帶”也成了慣例。阿裏地區人民醫院眼科醫生次仁頓珠就是龍潭的第一個(ge) 徒弟。
“去年我開始跟著龍老師進修。”次仁頓珠說,“他手把手教我做手術,傳(chuan) 授診療技巧和經驗,讓我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有了極大豐(feng) 富和提升。”
在陝西省“組團式”醫療援藏的參與(yu) 下,阿裏地區開展了眼科普查,針對相關(guan) 病症進行科普和宣教,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對多種疾病的預防意識明顯提升。
一批又一批的援藏醫生,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和診療技能為(wei) 高原患者帶去了光明與(yu) 希望。
【延伸閱讀】
涵蓋基本醫療服務和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藥等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全麵建立,援藏省市助力受援地成功創建6家三級甲等醫院,幫帶1165個(ge) 醫療團隊、3192名本地醫療人員,填補2219項技術空白。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19歲,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和先天性心髒病、白內(nei) 障等常見病得到有效控製和消除。
昔日戈壁變綠洲
記者 鮮敢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雅魯藏布江畔,近50公裏的道路兩(liang) 旁,樹木蔥鬱、綠意盎然,讓人難以想象這是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腹地。
20多年前,山東(dong) 濰坊第一批援藏幹部來到南木林縣的時候,整個(ge) 縣城沒幾棵像樣的樹。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惡劣的自然環境嚴(yan) 重影響了全縣各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
南木林縣風沙大、蒸發量大,土壤中卵石、礫石多,水分、養(yang) 分流失嚴(yan) 重,種樹極難存活。為(wei) 了改善生態環境,濰坊第二批援藏幹部建設了第一座濰坊林卡公園,讓綠色走進了南木林縣城。
2008年,濰坊第三批援藏幹部進駐後,從(cong) 植樹造林入手開展生態援藏。他們(men) 與(yu) 南木林縣委縣政府共同多方征詢林業(ye) 專(zhuan) 家意見,在全縣實施三年造林綠化工程行動,科學製定栽樹方法,栽下柳樹、楊樹10萬(wan) 餘(yu) 棵,同時加強後期管護,樹木成活率達到80%以上。
“誓將荒灘變綠洲”。援藏工作組通過實地調研,在雅江北岸規劃了80平方公裏的生態示範區,形成集牧草種植、畜牧養(yang) 殖、特色加工、生態休閑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開發區。
經過援藏幹部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接續奮鬥,到2024年,示範區栽植柳樹、楊樹等苗木288萬(wan) 株,完成造林4萬(wan) 畝(mu) ,建設綠色走廊林網、水渠100公裏,形成了集沙地、濕地、草地、樹林等自然景觀於(yu) 一體(ti) 的生態建設大格局。
環境好了,群眾(zhong) 也走上了致富路。示範區周邊5000餘(yu) 畝(mu) 荒地成為(wei) 良田,兩(liang) 萬(wan) 餘(yu) 畝(mu) 耕地得到充分保護,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產(chan) 量大幅提升。新一批濰坊援藏幹部又在縣城周邊的荒山上種下了40畝(mu) 榛子樹,進入盛果期後,每年將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增加收入10餘(yu) 萬(wan) 元。
據氣象部門統計,自開展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來,示範區周邊風沙次數減少了1/3,含氧量提高了5%,空氣濕度增加了10%。風沙小了、山川綠了、環境美了,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如今的生態綠洲。
“一茬接著一茬幹,我們(men) 將不斷擴大綠色麵積,不斷完善水利設施,不斷提升管護水平,用心用情用力守護好這片雪域高原的‘塞罕壩’。”濰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組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李連平說。
【延伸閱讀】
2018年以來,西藏累計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修複資金49.33億(yi) 元。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水生態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2016年至2022年,年均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生態保護崗位53.77萬(wan) 個(ge) ,累計兌(dui) 現生態補償(chang) 資金126.37億(yi) 元。大力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和碳匯經濟,帶動群眾(zhong) 綠色就業(ye) 創業(ye) 。
資料來源:《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曆史性成就》白皮書(shu)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