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高度重視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尤其是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各市地嚴(yan) 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製,把蔬菜穩產(chan) 保供作為(wei) 穩市場、平物價(jia) 、穩民心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來抓,蔬菜生產(chan) 與(yu) 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為(wei) 提高廣大農(nong) 牧民生活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壽光模式”打造“菜園子”
茂藤農(nong) 業(ye) 園區位於(yu) 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是公司董事長、曲水縣蔬菜協會(hui) 會(hui) 長桑茂鵬將山東(dong) 壽光現代化的設施蔬菜全產(chan) 業(ye) 鏈先進模式引入西藏,在西藏建立的現代化的設施蔬菜產(chan) 業(ye) 園區,目前,建有100座日光溫室和6座高標準土牆日光溫室。
“這兩(liang) 種大棚是我們(men)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自己規劃、設計和研發的,土地利用率高,溫度非常適合種植蔬菜,常年輪作、大棚不歇。目前,園區已擁有的高標準土牆日光溫室和壽光新型土牆溫室,冬天最低溫度比普通溫室高4—5攝氏度,可以達到10—13攝氏度,有利於(yu) 蔬菜更好、更快地生長。”桑茂鵬向記者介紹。
在園區內(nei) ,溫室大棚可以通過智能化實時監測種植數據、自動化控製環境調控,並根據環境和作物監測數據,進行標準化生產(chan) 。水肥一體(ti) 化、新型肥料、綠色防控等技術在園區應用率100%,是西藏首批獲得綠色食品證書(shu) ,並且擁有綠色證書(shu) 最多的企業(ye) 。
“我們(men) 園區會(hui) 統一管理種植戶的生產(chan) 資料使用等,強調底肥必須要用有機肥或羊糞、雞糞等農(nong) 家肥,避免出現農(nong) 藥高殘留、土壤板結等問題。同樣的蔬菜,由於(yu) 這裏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再加上我們(men) 園區病蟲害少、水質好,種出來的菜比區外品質要好。”桑茂鵬自豪地說。
據了解,全區蔬菜播種麵積由2012年的35.61萬(wan) 畝(mu) 提高到2023年的43.04萬(wan) 畝(mu) ,增長20%;蔬菜產(chan) 量由2012年的65.59萬(wan) 噸,提高到2023年的88.39萬(wan) 噸,增長34%;蔬菜人均占有量由2012年的213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241公斤。蔬菜生產(chan) 規模、自給水平、產(chan) 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西藏也湧現出了一批蔬菜生產(chan) 保供基地和專(zhuan) 業(ye) 種植戶,拓寬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就業(ye) 增收渠道。
此外,白朗縣、桑珠孜區、曲水縣、乃東(dong) 區等地湧現出一批知名的專(zhuan) 業(ye) 蔬菜生產(chan) 基地。高效日光溫室、大棚等設施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蔬菜生產(chan) 條件,2023年,全區蔬菜種植種類增加到100多種,設施蔬菜產(chan) 量占全區蔬菜產(chan) 量的40%左右。
農(nong) 技助力果蔬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日喀則市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位於(yu) 國道349沿線,距白朗縣城12公裏,距鄉(xiang) 政府2公裏,平均海拔3890米,全村轄區麵積2.8平方公裏。
“這裏麵種的是黃瓜,黃瓜上麵長的須要摘掉,不然會(hui) 搶黃瓜的營養(yang) 。”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一邊摘掉黃瓜莖上的須,一邊向彭倉(cang) 村的果蔬種植戶解釋道。
彭倉(cang) 村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得益於(yu) 山東(dong) 省濟南市援藏幹部從(cong) 區外引進專(zhuan) 業(ye) 蔬菜技術指導員,在巴紮鄉(xiang) 長期蹲點向群眾(zhong) 手把手傳(chuan) 授蔬菜種植技術。截至目前,彭倉(cang) 村有合作社及個(ge) 人的溫室大棚174座,果蔬種植麵積74.34畝(mu) ,有西瓜、西紅柿、隴椒、黃瓜、大白菜等10餘(yu) 種果蔬,每棚年均收入1.7-2.3萬(wan) 元,平均每戶有4座大棚,年蔬菜產(chan) 量達到540噸。為(wei) 做大做強果蔬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創辦了白朗良心蔬菜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有力促進了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化,提高了村民收入,果蔬產(chan) 業(ye) 逐漸成為(wei) 彭倉(cang) 村的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
目前,西藏蔬菜生產(chan) 正處於(yu) 傳(chuan) 統技術向現代技術轉化的過渡時期,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充分發揮農(nong) 牧業(ye) 科技下鄉(xiang) 技術包保工作組作用,及時派出技術專(zhuan) 家,組織區、市、縣各級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深入蔬菜生產(chan) 基地,加大蔬菜綠色輕簡化栽培管理技術應用推廣,引導合理用肥用藥,提升蔬菜品質。
此外,西藏蔬菜科研也取得了可喜成績,先後選育登記5個(ge) 蔬菜品種,水肥一體(ti) 化、集中育苗等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推廣應用,蔬菜生產(chan) 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蔬菜單產(chan) 由2012年的每畝(mu) 1843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每畝(mu) 2053公斤。
擴大種植麵積保障蔬菜供給
2024年冬春交替之際,昌都市對需要提高保溫效果的溫室大棚進行維修,提質增效。並結合西藏冬春季蔬菜生產(chan) 特點,統籌各縣(區)加大閑置蔬菜大棚(包括農(nong) 戶自用大棚)恢複生產(chan) 力度,及時補種速生蔬菜,擴大種植麵積,全力保障蔬菜供給。
據統計,目前昌都市各縣區共有溫室大棚2253座,麵積約1495畝(mu) 。今年2月以來,恢複閑置溫室大棚480座,擴種蔬菜麵積197畝(mu) 。“目前,昌都日產(chan) 蔬菜約6.5噸,加上外調蔬菜存量,蔬菜供應基本平衡。隨著在外地務工的菜農(nong) 回歸,昌都市蔬菜擴種進度加快,當地蔬菜自產(chan) 自給率將進一步提升。”昌都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近年來,西藏持續推進全區閑置溫棚恢複利用工作,印發《持續推進全區撂荒耕地與(yu) 閑置溫棚恢複利用工作方案》,進一步摸底核準全區閑置蔬菜設施的數量、性質、麵積、閑置原因等具體(ti) 情況,各市地製定切實可行的閑置蔬菜設施利用方案,持續推進整改工作。
截至8月7日,全區已完成閑置溫棚恢複利用653畝(mu) ,完成率達72.3%。通過充分利用閑置溫棚,在保證糧食產(chan) 能的同時,有效增加了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供給量,提高了農(nong) 牧民收入。
今年上半年,西藏全力做好蔬菜穩產(chan) 保供、持續推進全區閑置溫棚恢複利用、持續強化設施蔬菜建設、加強技術指導等工作,通過自治區轉移支付資金安排13133萬(wan) 元,在拉薩、山南、林芝實施蔬菜設施新建和蔬菜設施大棚改造升級項目,全區蔬菜種植麵積 38.69萬(wan) 畝(mu) ,蔬菜產(chan) 量34.45萬(wan) 噸。
“下一步,我們(men) 將研究出台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特別是設施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相關(guan) 扶持政策,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技術服務保障,重點推動城市周邊蔬菜基地、外向型蔬菜生產(chan) 基地和智能高端生產(chan) 基地建設。在灌溉施肥、育苗嫁接、移栽和收獲等蔬菜生產(chan) 關(guan) 鍵環節,組織開展農(nong) 牧民‘聽得懂、學得會(hui) 、用得上’的技術推廣服務,提高標準化生產(chan) 水平和防災減災措施落實。”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