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雪域高原煥新貌:本地新鮮魚蝦“躍”上西藏群眾餐桌

發布時間: 2024-09-10 08:52:00 來源: 新華網

  在海拔超過2900米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地裏,增氧機正向水中泵入氧氣,魚蝦不時躍出水麵。進行集中打撈的技術員次旺占堆滿頭大汗。


養(yang) 殖基地的職工正在進行捕撈。新華社記者沈曉朦 攝

  8日晚間,產(chan) 自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的2000多斤鮮活魚蝦,成批運往拉薩的生鮮市場,9日便可端上拉薩市民餐桌。

  這些鮮活魚蝦產(chan) 自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其前身為(wei) 成立於(yu) 20世紀60年代的米林農(nong) 場,是西藏自治區四家國有農(nong) 墾企業(ye) 之一。近年來,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逐步探索出適合林芝本地的養(yang) 殖品種和可複製可推廣的養(yang) 殖模式,推動西藏實現高原水產(chan) 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化新突破。

  西藏水資源豐(feng) 富,但受氣候和海拔影響,魚類生長速度緩慢。長期以來,當地水產(chan) 品依賴外地輸入,本地不產(chan) 蝦類,鮮活經濟魚類種類少、價(jia) 格貴。

  發展本地產(chan) 業(ye) 化魚蝦養(yang) 殖,填補了這一空白。“西藏的水產(chan) 品供不應求。林芝水源清潔、光照充足,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很有優(you) 勢。”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dong) 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米林市(珠海)工作組副組長林浩生說。

  兩(liang) 年多前,林浩生接過援藏“接力棒”,與(yu) 工作組來到米林。經過調研論證,工作組將目光瞄準了高原水產(chan) 養(yang) 殖。

  從(cong) 冷水魚類養(yang) 殖到廣溫性經濟魚類養(yang) 殖,從(cong) 探索保溫提溫技術到實現智能化控製,從(cong) 適合高原的“微流水式可控養(yang) 殖”到專(zhuan) 為(wei) 養(yang) 蝦研製的“人工海水”配方……目前,基地規模化養(yang) 殖主要有香魚、鱸魚、烏(wu) 魚和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品種,總量超150萬(wan) 尾;預計今年能向西藏各地輸送鮮活魚蝦20萬(wan) 斤,收益可達300萬(wan) 元。


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駱明飛展示剛捕撈上來的鮮蝦。新華社記者王洪流 攝

  關(guan) 於(yu)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林浩生有兩(liang) 個(ge) 願望:把價(jia) 格“降下來”,讓更多的西藏民眾(zhong) 吃得上鮮活魚蝦;把產(chan) 業(ye) “留下來”,讓高原水產(chan) 養(yang) 殖幫助更多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次旺占堆原在農(nong) 場從(cong) 事種植業(ye) ,接觸水產(chan) 養(yang) 殖初期一頭霧水。“公司援藏技術人才‘授人以漁’,一直傾(qing) 囊相授。”次旺占堆說,“我正在努力學習(xi) ,希望能掌握技術,盡快在水產(chan) 養(yang) 殖上獨當一麵。”

  “在西藏進行大規模水產(chan) 養(yang) 殖已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通過留下技術、留下模式、培養(yang) 人才,未來我們(men) 還將讓高原水產(chan) 從(cong) ‘1’邁向‘100’,讓高原漁業(ye) 成為(wei) 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林浩生說。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