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雪域高原煥新貌:雪山之下見“彩虹”

發布時間: 2024-09-10 21:43:00 來源: 新華網

  天地為(wei) 幕,金色的青稞穗浪間,一條百米秀道蜿蜒其中。悠揚的琴聲響起,30名藏族“阿佳”(藏語意為(wei) “大姐”)身穿色彩斑斕的氆氌服飾緩緩走來。雪山之下,這條秀道宛若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彩虹”,展示著藏家兒(er) 女幸福的生活。

  8日上午,一場氆氌時尚秀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班覺倫(lun) 布村上演。氆氌是藏族群眾(zhong) 用來製作藏式衣物的毛織品,其工藝迄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在上海援藏幫扶下,這項傳(chuan) 統技藝如今已成為(wei) 當地“阿佳”們(men) 的致富新途徑,煥發出新的生機。

  然而,江孜氆氌在幾年前曾一度陷入發展危機:傳(chuan) 統織機效率低,顏色品種單一,市場反響低迷,“阿佳”們(men) 辛辛苦苦做工一天,收入隻有幾十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村裏第一個(ge) 開辦氆氌合作社的手工藝人格桑卓瑪,仍止不住歎氣。

  2022年,江孜氆氌被列入上海產(chan) 業(ye) 援藏項目,上海一家企業(ye) 與(yu) 江孜縣簽約手工工坊項目,格桑卓瑪的合作社迎來了轉機。“項目帶來了新式織機,以前五六天才能織完一條,現在一天就能完成。”格桑卓瑪拿起一條羊絨氆氌圍巾說,“你摸摸,麵料是不是很柔軟?上海的工匠毫無保留地把現代編織技藝教給我們(men) ,現在氆氌的顏色更多,設計也更時尚,能賣兩(liang) 三千元呢。”


9月3日,格桑卓瑪在工坊展示羊絨氆氌圍巾。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今年7月,上海浦東(dong) 援藏建設的“阿佳格桑工坊”正式開放。這個(ge) 占地約240平方米的工坊,如今已實現近30名當地藏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其中有12人每人每月收入達到4800元。

  47歲的藏族婦女央金和她22歲的女兒(er) 次仁片多就在這裏工作。“我從(cong) 小身患疾病,生活難以自理,更別提工作賺錢了。”想起以前的日子,次仁片多紅了眼眶,“阿媽天不亮就去村裏打掃衛生,帶我看病還要花很多錢……”

  在上海對口幫扶項目支持下,去年10月,母女倆(lia) 第一次去上海,學習(xi) 氆氌編織技藝。“現在我兩(liang) 天就能織完一個(ge) 氆氌玩偶,自己賺了錢,還減輕了家裏的負擔。”次仁片多笑著說,“現在我和阿媽每月收入加起來差不多有6000元。”

  產(chan) 業(ye) 發展蒸蒸日上,精神麵貌也隨之改變:自立自強、勤勞奮鬥成為(wei) “阿佳”們(men) 繪就致富畫卷的新注腳。

  在新式紡織機前,“阿佳”們(men) 哼著歌,嫻熟地操作機器:手持線盒來回穿梭,兩(liang) 腳有規律地踩著踏板……在一雙雙巧手中,絢麗(li) 多彩的氆氌編織而成。


9月1日,江孜氆氌在日喀則市一家門店售賣。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阿佳’們(men) 每天一大早就來工坊上班,每年還會(hui) 前往外地學習(xi) 新技術。”工坊管理者央吉告訴記者,當地婦女逐漸認識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阿佳’們(men) 希望傳(chuan) 統氆氌工藝不斷創新,被更多人知曉和喜愛。”

  玩偶、圍巾、披肩……在上海產(chan) 業(ye) 幫扶和“阿佳”們(men) 的共同努力下,江孜氆氌將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設計相融合,為(wei) 氆氌注入了時尚元素。目前,江孜氆氌係列產(chan) 品已經在全國30餘(yu) 家線上線下門店亮相,並成功走出國門入駐國外品牌店。

  天地遼闊,“彩虹”飛架滬藏,傳(chuan) 遞著兩(liang) 地“雙向奔赴”的真摯情誼。根植於(yu) 西藏文化沃土,富有民族特色的氆氌,正被上海援藏賦予更強的生命力,編織著藏家兒(er) 女彩虹般絢爛的美好未來。(記者王明玉、李寧)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