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晨曦微露,走進西藏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巍峨壯麗(li) 的岡(gang) 仁波齊峰雲(yun) 霧繚繞,雪白山體(ti) 時隱時現。在轉山路上,一支由馬匹、犛牛組成的轉山隊伍正緩緩前進,馬匹載著遊客,犛牛馱著貨物,係在脖頸的鈴鐺隨風作響。
海拔6656米的岡(gang) 仁波齊峰,因其壯美的景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每年吸引著大量國內(nei) 外遊客前來遊覽。
9月8日,在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當地村民正牽著馬和遊客同行。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領隊桑傑旦增牽馬走在隊伍最前麵,今年36歲的他臉上常掛著笑容。每次快走到補給站時,他都會(hui) 放慢速度詢問遊客,是否需要吸吸氧氣,歇歇腳。“凡事都要慢慢來。”這是桑傑旦增最常講的一句話。
出人出馬、帶隊轉山,已經成為(wei) 桑傑旦增每年5月至9月的主要營生。“最近一個(ge) 月帶領遊客轉山4次,每趟3天左右,算上馬匹租賃費和帶隊工資,一共賺了7000多元。”桑傑旦增說,“這比過去在家放牧掙得多。”
從(cong) 逐水草放牧為(wei) 生,到成為(wei) 公司的運輸隊員,像桑傑旦增一樣馱出幸福生活的村民在崗莎村還有很多。崗莎村村委會(hui) 主任平措益西介紹,立足岡(gang) 仁波齊峰這一旅遊資源稟賦,當地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便成立犛牛運輸隊,讓村民吃上“旅遊飯”。
9月8日,在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牧民正在驅趕犛牛運送轉山遊客的貨物。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2018年,在普蘭(lan) 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崗莎村成立西藏崗仁布齊旅遊服務有限公司。“我們(men) 對犛牛運輸隊實行股份製規範管理,村集體(ti) 占股60%,村中的4個(ge) 組各占股10%。每趟行程公司象征性地收取一定服務費,‘大頭’收入都裝到村民的口袋裏。”平措益西說。
旅遊發展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了更多機遇,不少村民也完成了“職業(ye) 轉型”。在貢覺的手提包中,有兩(liang) 個(ge) 不離身的筆記本:一個(ge) 是背夫的分紅賬本,另一本記錄著關(guan) 於(yu) 訂單需求和旅遊知識的心得體(ti) 會(hui) 。
2017年,貢覺從(cong) 犛牛向導轉型為(wei) 背夫管理員。作為(wei) 遊客和背夫之間的“橋梁”,他的工作就是接到個(ge) 人或團隊遊客訂單需求後,抽簽來公平分配背夫。“近幾年,我們(men) 優(you) 化服務,形成了‘遊客點單、按需分配、精準匹配’的模式。”貢覺說,根據遊客要會(hui) 拍照、要會(hui) 雙語等多樣化需求,我們(men) 會(hui) 盡可能匹配最合適的背夫。
9月8日,在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村民靠在自己飼養(yang) 的用於(yu) 載客的馬匹上。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收費都是明碼標價(jia) ,轉山一趟3天行程,每匹馬2370元,運輸隊員平均每人1860元。犛牛一天一頭340元,趕牛人380元。旅遊旺季,一天最多能有200餘(yu) 名群眾(zhong) 參與(yu) 其中。”平措益西說。
據了解,2023年,西藏崗仁布齊旅遊服務有限公司創收1039.54萬(wan) 元,其中犛牛運輸隊收入439.54萬(wan) 元;共為(wei) 崗莎村1185名群眾(zhong) 帶來勞務收入300多萬(wan) 元,為(wei) 群眾(zhong) 分紅41.24萬(wan) 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崗莎村還設立“垃圾銀行”,引導村民每天撿拾垃圾,共同守護這片神聖而美麗(li) 的土地。“給後代留下更美麗(li) 的岡(gang) 仁波齊峰,是我們(men) 樸素的心願,更是一種責任和義(yi) 務。”平措益西說。
夕陽西下,蜿蜒山路上,銅鈴悠悠,蹄聲陣陣。桑傑旦增帶領遊客向下一個(ge) 補給站走去,笑語歡歌在山間回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