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羌塘高原到高山峽穀,在初秋的雪域高原一路行走、一路觀察,記者發現,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得到有效保護,人們(men) 也依托寶貴的生態環境,努力創造著更美好的生活。
雪山腳下植良藥
高大茂密的鬆林間,村民們(men) 正熱火朝天地揮動著鐵鍬。
“這是在挖什麽(me) ?”記者問。
“挖塘。”待土地平整,這裏將種下一棵棵藏黃精幼苗。
米林,在藏語中意為(wei) “藥洲”,是公認的藏醫藥發源地。種植黃精,是米林市米林鎮幫仲村雪嘎小組的新產(chan) 業(ye) 之一。2023年,米林引進了雲(yun) 南雲(yun) 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幫仲村,開發林下仿野生種植黃精500畝(mu) 。
“土壤沙性,林下腐殖質深……這裏優(you) 越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黃精的生長。”從(cong) 雲(yun) 南來到西藏,企業(ye) 種植技術負責人李偉(wei) 始終相信這個(ge) 選擇。
挖塘、種苗,會(hui) 不會(hui) 破壞生態平衡?
“不會(hui) 。”李偉(wei) 說,“不伐一棵樹,是我們(men) 最初的承諾。林下種植,既保證了黃精的高質量種植和可持續采收,也能很好保持水土,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米林鎮邦仲聯村,50多座連棟溫室整齊排列,在崇山密林之間的開闊地上十分顯眼。站在大棚內(nei) 的田壟上,工作人員拿起小鏟子小心翼翼地挖起來,沒幾下,胖嘟嘟、白瑩瑩的川貝母就出現了。
“曾經,貝母因村民上山無序挖掘,麵臨(lin) 資源的短缺;現在,我們(men) 引導村民們(men) 種植貝母,為(wei) 他們(men) 提供收入。目前在產(chan) 業(ye) 園務工的群眾(zhong) 達1.3萬(wan) 多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邦仲聯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程攀說。
高原迎來“新朋友”
“呦呦”,一群來自東(dong) 北的梅花鹿在海拔4000米的山間跳躍。東(dong) 北的鹿,緣何出現在青藏高原?
“工布江達縣設有白唇鹿自然保護區。這裏有純淨的空氣、水源,密布的山林、草甸,為(wei) 什麽(me) 不試試看呢?”娘蒲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陳雲(yun) 飛說。
2023年,娘蒲鄉(xiang) 黨(dang) 委整合資金150萬(wan) 元,並聯合企業(ye) 從(cong) “中國鹿鄉(xiang) ”遼寧省鐵嶺市豐(feng) 西縣引進鹿種。就這樣,工布江達縣高原生態養(yang) 鹿基地建起來了。
建在大自然裏的牧場,鹿群的活動空間有近50畝(mu) 。一年下來,鹿的成活率達95%以上。
雪域高原的“新朋友”,除了東(dong) 北的鹿,竟還有海鮮。海拔超過2900米的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場,增氧機發出陣陣轟鳴。清澈的池水中,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歡快地躍出水麵。
長期以來,受高海拔和特殊氣候的影響,西藏的水產(chan) 品主要依賴外地輸入。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直接將海鮮養(yang) 上高原。”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dong) 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米林市(珠海)工作組副組長林浩生下定決(jue) 心。此後,大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林芝本地的高原水產(chan) 養(yang) 殖模式,不僅(jin) 填補了當地鮮活海鮮市場的空白,更成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預計今年,農(nong) 場能向西藏各地輸送鮮活海鮮20萬(wan) 斤,收益可達300萬(wan) 元。”林浩生說。
生態旅遊人氣旺
來到山南市加查縣安繞鎮熱果村,四處林立的核桃樹映入眼簾,微風輕拂,枝葉沙沙作響。
加查縣的核桃樹種植麵積達30.67平方千米,現有核桃古樹3600餘(yu) 株,形成了獨具高原特色的生態農(nong) 林景觀。
“人們(men) 世世代代親(qin) 近大自然、與(yu) 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使得加查核桃林能夠大規模存在且生長千年。”長江大學核桃科技特派團的劉利平博士說。
從(cong) 2020年第一次走進加查,從(cong) 事古樹保護的她現已成為(wei) 這裏的半個(ge) “老鄉(xiang) ”,見證了這片核桃林和人們(men) 如何互相哺育、共同成長。
在學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掃描標牌上的二維碼,樹齡、產(chan) 量等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外來遊客越來越多。隨著核桃林名聲遠揚,遊客慕名前來,促使村裏建起了20多戶藏式風情民宿、占地2000平方米的休閑帳篷營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不可負。生態旅遊已成為(wei) 西藏實現綠色增長和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沃德貢傑雪山下的山南市桑日縣增期鄉(xiang) 雪巴村,通過發展“溫泉經濟”,雪巴村村集體(ti) 經濟2023年達到537萬(wan) 元,旺季每天接待3000餘(yu) 人次;
在瀾滄江畔的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千年古鹽田猶如一個(ge) 個(ge) 巧克力排,錯落有致,與(yu) 奔湧的瀾滄江相映成趣,吸引遊客前來“打卡”;
在雅魯藏布江畔的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僅(jin) 上半年,村子就實現旅遊等收入370萬(wan) 元,各地遊客用各色口音匯成一句“紮西德勒”。
項目統籌: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