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見證西藏時光 展現【銀發力量】

發布時間: 2024-10-11 09:1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普次仁老人


旦巴益西老人


樂(le) 建萍老人

  編者的話: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是農(nong) 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我國的“老年節”。

  日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銀齡行動”老年誌願者代表回信中強調,老年人是黨(dang) 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樂(le) ,又要老有所為(wei) ,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完善政策舉(ju) 措,營造良好社會(hui) 環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老齡工作及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麵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著眼西藏養(yang) 老服務實際,積極工作、主動作為(wei) ,推動全區養(yang) 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為(wei) 展現西藏老人的幸福生活、“銀齡風采”,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之風吹遍高原大地,本報推出《見證西藏時光 展現“銀發力量”》特別策劃,對話5位老人,傾(qing) 聽他們(men) 講述西藏的發展變化和自己的親(qin) 曆感受,體(ti) 會(hui) 他們(men) 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國的深情。

  60歲的樂(le) 建萍老人:能流暢唱出30多首囊瑪堆諧

  記者 鹿麗(li) 娟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隨著節奏變強,我們(men) 換舞步。”清晨的拉薩市老幹部活動中心排練室內(nei) ,60歲的樂(le) 建萍身著一身素黑色的排練服,跟隨老師的指導,為(wei) 重陽節當日的演出加緊排練舞蹈《巧手編織幸福來》。

  2018年,退休在家的樂(le) 建萍在接到拉薩市老幹部健康隊成立的消息後,第一時間申請加入。

  “沒想到老幹部局為(wei) 我們(men) 請來了囊瑪堆諧非遺傳(chuan) 承人尼瑪倉(cang) 曲老師來教授。在敞亮的排練室,專(zhuan) 業(ye) 的老師以前指導我們(men) 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藝術,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樂(le) 建萍回憶說。

  從(cong) 小就酷愛唱歌跳舞的樂(le) 建萍特別珍惜係統學習(xi) 的機會(hui) ,每天八點起床梳洗一番後,坐上20路公交車到拉薩市人民醫院,再轉8路公交車到老幹部活動中心。每天近2個(ge) 小時的輾轉,不論風雨,從(cong) 不請假,沒缺席任何一堂課。

  囊瑪堆諧,是集歌唱與(yu) 舞蹈一體(ti) 的藝術瑰寶,樂(le) 建萍在拿到藏文歌詞後,一下傻了眼。看著大家邊看邊唱,樂(le) 建萍嘴上沒詞很是心急,於(yu) 是她請藏族隊友一句一句地教著唱,回家先聽曲調,直到不用看歌詞完全會(hui) 唱後,她才休息。

  “如今,不用看歌詞,我聽到音樂(le) 便能流暢唱出30多首囊瑪堆諧,尼瑪倉(cang) 曲老師都誇我唱得標準。”樂(le) 建萍樂(le) 嗬嗬地說。

  排練健美操時,有一個(ge) 需要跪地的動作,盡管老幹部局提前準備好了護膝,可樂(le) 建萍還是在練習(xi) 時跪到雙膝青紫,但也不喊一聲疼。正是這份刻苦的精神和出色的表現,樂(le) 建萍被選為(wei) 拉薩市老幹部健康隊團長。

  加入老幹部活動中心的6年裏,樂(le) 建萍與(yu) 舞友們(men) 參加過自治區的巡回演出,她還加入到嘎吉林囊瑪堆諧品牌舞蹈隊,自治區“藏晚”、林芝桃花節、自治區文化藝術節等大型節慶上都能看到她演出的身影。

  一邊整理演出服裝,一邊回憶演出的樂(le) 建萍說:“這套演出服我還帶出了西藏,穿著去桂林、三亞(ya) 展演過。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年演出隊被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服裝所震撼,一直誇讚我們(men) 服飾的端莊與(yu) 華麗(li) 。我借和大家溝通的機會(hui) 詳細講解了囊瑪堆諧。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我們(men) 西藏、喜歡我們(men) 西藏,多來我們(men) 大美西藏看看、逛逛。”

  75歲的次仁多拉老人:用“鄉(xiang) 言鄉(xiang) 語” 講述生活變化

  記者 旦增嘎瓦

  盛世華誕,舉(ju) 國同慶。

  10月1日上午十時,在日喀則市謝通門縣卡嘎鎮卡嘎村村委會(hui) 內(nei) ,伴著激昂的《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現場人員肅然而立,行注目禮,齊聲高歌。

  不遠處,有一位老人,身著盛裝,佩戴黨(dang) 徽,站在自家陽台,隔牆望著那麵飄揚的國旗,喜極而泣。

  這位老人名叫次仁多拉,今年75歲,與(yu) 新中國同齡,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他也是一名老黨(dang) 員。

  走進卡嘎村,嶄新的硬化道路穿梭在錯落有致的樓房之間,處處幹淨整潔,一幅和美鄉(xiang) 村的畫卷徐徐映入眼簾。沿著那條路,就來到了次仁多拉的家。在一幢兩(liang) 層藏式小樓房的院子裏,次仁多拉和自己的孫子坐在一起,老人滿臉慈愛,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紋路,但他依然精神矍鑠。

  因腿腳不便,次仁多拉沒能去到升國旗的現場,心中滿是遺憾。“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我現在的幸福生活。”提起祖國和家鄉(xiang) 這些年的變化,他打開了話匣子。

  據老人講述,在他很小的時候,西藏還沒有和平解放,家裏貧窮,挨餓受凍不說,甚至連半畝(mu) 屬於(yu) 自己的土地都沒有。西藏民主改革後,家裏不但分到了土地、糧食、牲畜,還擁有了屬於(yu) 自己的房子。說到動情處,老人激動不已,雙手顫抖著,眼裏泛起淚光。1977年,次仁多拉光榮入黨(dang) ,擔任了村裏的會(hui) 計,之後還擔任過村委會(hui) 主任和鄉(xiang) 長等職務。

  苦盡甘來終有時。如今,次仁多拉子孫滿堂,生活十分幸福。從(cong) 苦日子一路走過來的他,講述著過去的事情,現在能住進這樣寬敞明亮的新房裏,能拿到退休工資,享受清閑自在的晚年生活,這些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前不久,他們(men) 家還入股了村裏的旅遊度假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生活愈發幸福美滿!

  作為(wei) 一名老黨(dang) 員,次仁多拉以身作則,每天堅持帶著家人一起看新聞,並經常在村裏進行宣講,用“鄉(xiang) 言鄉(xiang) 語”和貼近生活的事例講解黨(dang) 的理論和政策,讓大家聽得進、記得住、有共鳴,引導村裏廣大黨(dang) 員群眾(zhong) 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講新舊生活變遷,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充分發揮著一名老黨(dang) 員的“餘(yu) 熱”。

  當記者問起次仁多拉還有什麽(me) 願望時,他望著遠方的田野說:“我相信,未來我們(men) 的祖國會(hui) 越來越強盛,我們(men) 的生活也會(hui) 越來越美好!”

  80歲的普次仁老人:用親(qin) 身經曆講好西藏故事

  記者 央金

  “1944年,我出生在日喀則市白朗縣一窮苦人家,父親(qin) 是‘差巴’,母親(qin) 是‘堆窮’,靠務農(nong) 勉強支付農(nong) 奴主的房租和田租。民主改革後,我們(men) 獲得了人身自由,分到了土地、房子等,從(cong) 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1956年,12歲的我來到了日喀則分工委工作,我第一次吃上了香甜的白米飯,每月可以領取到25個(ge) 大洋的工資。從(cong) 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我親(qin) 身親(qin) 曆了新中國成立75年來西藏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我的工資從(cong) 剛參加工作每月25個(ge) 大洋漲到了現在1.3萬(wan) 元的退休工資。我的退休工資加老伴退休工資,我們(men) 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還能幫助一些有困難的人。”普次仁說。

  居住在城關(guan) 區慈鬆塘社區的普次仁,從(cong) 日喀則市退休後,定居在拉薩。2019年,普次仁被聘為(wei) 自治區骨幹宣講員、西藏師範學校附小校外德育輔導員、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義(yi) 務講解員及社區“雙聯戶”戶長。

  再次見到普次仁老人,老人依舊精神矍鑠,“歲月長青”這個(ge) 詞用在他的身上恰到好處。普次仁告訴記者,他現在的生活特別充實,每天堅持鍛煉身體(ti) ,每天步行達1萬(wan) 步,保持愉悅的心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老有所為(wei) ,退休不褪色,繼續發揮餘(yu) 熱,堅持宣講,用自己親(qin) 身經曆講述西藏故事,讓更多人得知現在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當下。

  “我在日喀則分工委工作時,有一位十八軍(jun) 戰士經常把自己的幹糧和開水拿給我,教我寫(xie) 字,並將我送到日喀則第一小學和地區中學學習(xi) 。在黨(dang) 的關(guan) 懷下,我才有了上學的機會(hui) ,從(cong) 此,我徹底擺脫了父輩的命運,逐步成長為(wei) 一名國家幹部”。普次仁說。

  1969年,普次仁帶領白朗縣500名民工,參加了日喀則和平機場修建工程,一幹就是4年。“修建機場時環境特別差,我們(men) 早上8點上班,要是趕上刮大風下午3點就要收工。當時部隊官兵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傳(chuan) 授了修建機場的技術,為(wei) 改善我們(men) 的夥(huo) 食還教我們(men) 種植蔬菜,親(qin) 眼看到部隊黨(dang) 員幹部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過上好日子作出的不懈努力,我深受感染並決(jue) 心終生都要以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標準嚴(yan) 格要求自己,做一名黨(dang) 的好幹部。”普次仁說。

  作為(wei) 一名宣講員,普次仁還為(wei) 自治區、拉薩市很多單位、社區、寺廟開展宣講,並自費製作宣傳(chuan) 欄,向大家宣講舊西藏的苦、新西藏的甜,讓周圍的人明白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當談起現在的生活,普次仁說:“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黨(dang) 帶領我們(men) 幹出來的,我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兒(er) 媳都在拉薩工作,孫子、孫女們(men) 也都很乖巧、孝順。最近讓我感到特別激動和高興(xing) 的是,我家小孫女參演的電視劇《日光之城》10月2日上線了。”

  84歲的旦巴益西老人:在照料中心過得很充實

  記者 萬(wan) 靖

  “快坐,不用找翻譯了,我完全能用普通話和你交流。能喝甜茶嗎?我們(men) 邊喝邊聊。”84歲的老人旦巴益西字正腔圓地說道。今年的“十一”國慶當天,記者來到那曲市色尼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一眼就看到了采訪對象旦巴益西。

  旦巴益西在一群老人中格外顯眼,身著節日盛裝,頭發近乎全白,思維敏捷,談吐清晰,一雙透亮的眼眸蘊藏著溫暖的笑意,爽朗的笑聲特別有感染力……整個(ge) 人看起來精神矍鑠。

  “我出生在舊社會(hui) ,見證了新舊社會(hui) 的變遷,在國泰民安的當下回想起曾經的苦難,就像做了一場噩夢。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歸結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在旦巴益西滔滔不絕的講述中,越來越多的老人圍坐到桌旁,聚精會(hui) 神地聽著。

  旦巴益西出生在貧苦農(nong) 奴家庭,從(cong) 小就跟著父母給農(nong) 奴主當差,不僅(jin) 每天要做繁重的苦力活,還要不斷地繳納各種嚴(yan) 苛的稅。“牲畜稅、糧食稅、酥油稅……”旦巴益西眉頭微皺,“每年的3月至9月,我們(men) 全家人沒有一刻停歇,為(wei) 農(nong) 奴主放牧、修房子、馱運物資……他們(men) 過著悠閑富足的生活,而我們(men) 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罵。因此天氣一冷,父母就帶著我們(men) 去農(nong) 區流浪乞討,背著一床被子,困了就在山溝裏睡,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我18歲。”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做自己的主人,旦巴益西感歎“換了人間”。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帶領下,他擔任了鄉(xiang) 長、單位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入了黨(dang) ,帶領群眾(zhong) 勤勞致富、幫助群眾(zhong) 就業(ye) 、抓好黨(dang) 務工作。

  “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西藏。也許,那時我早就餓死、凍死了,哪還能健康地活到現在?”旦巴益西笑嗬嗬地說,“你看,我們(men) 現在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老有所安,白天大家聚在這個(ge) 照料中心,一起吃喝玩樂(le) 、學習(xi) 進步,我們(men) 還組建了合唱團、舞蹈隊,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2020年12月,這個(ge) 日間照料中心正式運營,我就來了,我是第一個(ge) 辦理手續進照料中心的老人,我妻子是第二個(ge) 。這裏就等同於(yu) 我們(men) 的家,共有4層樓,設有棋牌區、交流區、理療區、室內(nei) 外健身區等區域,無障礙設施設備、應急廣播、報警係統、無死角監控係統的設施設備全覆蓋,營養(yang) 膳食、醫養(yang) 結合等模式為(wei) 我們(men) 晚年高質量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談起色尼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如數家珍。

  “演出時間到了,您該上台了。”照料中心工作人員攙扶著旦巴益西來到領唱位置。老年合唱團跟著指揮,熱情洋溢地歌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歌唱祖國、歌唱新時代、歌唱美好生活,也激發起在場每一位觀眾(zhong) 強烈的愛國情懷。

  79歲的尼瑪老人:登台表演 傳(chuan) 承“久河卓舞”

  記者 丹增平措

  今年9月,在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xiang) 強吉村舉(ju) 辦的西藏“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瓊結主會(hui) 場開幕式上,79歲的尼瑪帶隊壓軸登場,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親(qin) 臨(lin) 舞台、親(qin) 力親(qin) 為(wei) ,隻為(wei) 讓更多人能夠看到“久河卓舞”這一文化瑰寶的魅力。

  尼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卓舞(瓊結久河卓舞)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演出中,他擔任“卓本”(領舞者)角色,協調整個(ge) 團隊11人的舞蹈動作和節奏。“我親(qin) 曆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如今的盛世,叫我們(men) 怎能不歌唱!”麵對人們(men) 對他不顧年事“執著”舞台的疑問和驚歎,尼瑪感歎道。

  尼瑪老人回憶,自己從(cong) 記事起就開始為(wei) 當地的斯沃家族放牛、放羊、種地,同時還要通過“卓舞”表演替斯沃家族向日吾德慶寺繳稅。民主改革後,尼瑪老人通過傳(chuan) 承和發揚“卓舞”這個(ge) 延續千年的舞蹈,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見識了外麵的世界,也讓家裏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從(cong) 小在莊園主家當農(nong) 奴,沒有人身自由,常常吃不飽、穿不暖,一家人就住在不到4平方米的黑屋中,我的母親(qin) 積勞成疾,才40多歲就在我和哥哥麵前吐血而亡……”想起舊西藏的生活經曆,尼瑪老人曆曆在目。

  “久河卓舞”是瓊結縣傳(chuan) 統文化和曆史變遷的“活化石”,如今更是國家非遺保護項目,但在舊西藏,“卓舞”表演隊員與(yu) 乞丐無異。尼瑪老人說:“我們(men) 的演出服都是用黑氆氌邊角料拚湊做成的,老舊的麵料被蟲子咬的千瘡百孔,表演時經常會(hui) 看到蟲子從(cong) 身上掉下來。”

  “我因為(wei) 有著不錯的表演才藝,很快就成了縣裏的一名文藝宣傳(chuan) 隊員,後來,部隊又把我征進了他們(men) 的文藝宣傳(chuan) 隊,通過文藝表演宣傳(chuan) 黨(dang) 的好政策。”尼瑪老人告訴記者,1992年,首屆“雅礱文化節”因為(wei) 需要表演“卓舞”,瓊結縣安排自己給年輕人教授“卓舞”藝術,讓“久河卓舞”走出了“深閨”。

  2018年,尼瑪老人被評為(wei) 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久河村也有了“卓舞”傳(chuan) 習(xi) 所,保護經費還被列入了國家預算。尼瑪老人說:“現在村裏表演隊人員達近百人,我還作為(wei) 西藏優(you) 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代表,有幸帶著表演隊赴區外各省市表演,向全國人民展示我們(men) 雪域高原的古老文化藝術。”

  2018年,“久河卓舞”獲得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之“優(you) 秀民間藝術表演獎”,尼瑪老人感歎:“這在舊西藏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我是西藏變化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我堅信祖國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久河卓舞’也一定會(hui) 在這盛世中煥發更強盛的生命力!”尼瑪老人如是說。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