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西藏拉薩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內(nei) ,一排排現代化的鋼構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些大棚不僅(jin) 承載著豐(feng) 富群眾(zhong) “菜籃子”、鼓起農(nong) 牧民“錢袋子”的美好願景,還見證了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從(cong) 傳(chuan) 統向現代、從(cong) 低效向高效的轉變。
近年來,西藏積極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建設,在發展當地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助力農(nong) 牧業(ye) 科技創新、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於(yu) 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的茂藤農(nong) 業(ye) 園區是西藏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該園區借鑒山東(dong) 壽光先進的設施蔬菜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已建立起100座日光溫室和6座高標準土牆日光溫室,實現高效蔬菜生產(chan) ,並確保了品質與(yu) 質量。
走進園區智能化溫室大棚,黃瓜藤蔓上掛滿了翠綠的果實,西紅柿如同寶石般誘人。曲水縣蔬菜協會(hui) 會(hui) 長桑茂鵬介紹,西藏獨特的光照條件以及園區內(nei) 病蟲害少等優(you) 勢讓這裏的蔬菜深受市場青睞。然而由於(yu) 西藏晝夜溫差較大,導致蔬菜產(chan) 能較低。建設智能化溫室大棚突破了氣候等自然因素限製,提升了蔬菜生產(chan) 能力。據統計,全區蔬菜播種麵積從(cong) 2012年的35.61萬(wan) 畝(mu) 增至2023年的44.45萬(wan) 畝(mu) ,產(chan) 量則由65.59萬(wan) 噸提升至95萬(wan) 噸,增幅分別達24.82%和44.84%。
在日喀則市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果蔬種植戶邊巴次仁的溫室大棚裏碩果累累。自2020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以來,他的收入持續提升,彭倉(cang) 村也成為(wei) 蔬菜種植的示範村。這一變化得益於(yu) 日喀則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以及山東(dong) 省濟南市援藏幹部和科技特派員的長期指導。科技特派員不僅(jin) 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更激發了當地農(nong) 牧民種植蔬菜的熱情。
在西藏昌都市,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溫室大棚的維修和提質增效工作也在積極推進。昌都市多個(ge) 溫室大棚處於(yu) 閑置狀態,該地持續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改造升級閑置溫室大棚,完善棚內(nei) 基礎配套設施,今年以來已恢複480座閑置溫室大棚,擴種了197畝(mu) 蔬菜。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特派員的幫助,讓種植戶們(men) 對蔬菜種植產(chan) 業(ye) 充滿了信心,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
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作為(wei) 雪域高原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ti) ,將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和技術服務保障。”
目前,西藏自治區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總數已達14家,其中國家級4家,自治區級10家。這些園區初步覆蓋了西藏的主導產(chan) 業(ye) 和主要產(chan) 區,一批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創新要素高度聚集、生產(chan) 方式綠色、一二三產(chan) 深度融合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高地正在形成。
隨著現代農(nong) 業(ye) 的不斷發展,雪域高原上的“菜籃子”與(yu) “錢袋子”同步“鼓起來”。在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的引領下,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正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目標邁進,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