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軍(jun) 、張小兵是川藏線上的客運大巴司機,他們(men) 共同駕駛一輛往返於(yu) 四川成都和西藏昌都的大巴車,而且一開就是十幾年。近日,總台記者也登上了他們(men) 駕駛的大巴車,聽他們(men) 說說眼中川藏線上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的變化。
9時,在位於(yu) 四川成都雙流的西航港客運中心候車大廳內(nei) ,旅客們(men) 陸續通過檢票口登上一輛大巴車,這輛車將從(cong) 成都出發,經過兩(liang) 天一夜,最終到達西藏昌都。
張繼軍(jun) 和張小兵兩(liang) 位師傅,是這輛大巴車的駕駛員,每四個(ge) 小時換班一次交替駕駛,保證其中有一個(ge) 人能夠休息,從(cong) 而保障駕駛安全。兩(liang) 人在川藏線上跑了20多年車,對於(yu) 川藏線的變化,他們(men) 深有感觸。
駕駛員 張繼軍(jun) :以前這個(ge) 路,我們(men) 開進西藏的話起碼要一個(ge) 禮拜,路況很差,但是現在的話,我們(men) 最多兩(liang) 天就到了。以前全是土路,路又窄,下雨又容易打滑,容易堵車,現在的柏油路加寬路麵,不容易堵車了。現在坐汽車的旅客比較舒服,沒那麽(me) 顛簸,相差是很大的。
2018年底,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途中不用再翻越過去的川藏老路二郎山,直接穿行隧道,整體(ti) 時間也從(cong) 以前的6個(ge) 小時縮短至3小時。
而從(cong) 康定開始,客車也正式進入了川藏線。跟隨大巴車,翻越路上第一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折多山,折多山埡口海拔高度為(wei) 4298米,公路盤旋向上,彎多路窄,這裏氣候條件惡劣,冬季雨雪不斷,給行車安全帶來極大挑戰。
駕駛員 張繼軍(jun) :一定要保持車距,尤其是下雪,我們(men) 長期積累的經驗,擋位慢慢控製,盡量不踩急刹。
經過一天的行駛,晚上9時,大巴車抵達了甘孜州爐霍縣一家酒店門口,乘客和司機會(hui) 在這裏休整一夜。
次日6時大巴車再次啟程
畫麵中看到的是雀兒(er) 山,主峰海拔6168米,在隧道還未打通的時候,車輛必須從(cong) 海拔5050米的埡口通過,因此,被稱為(wei) “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險”,是川藏公路上,國道317線海拔最高、路況最差、行車最險的路段。
駕駛員 張繼軍(jun) :以前要翻雀兒(er) 山,矮拉山也沒打隧道,這兩(liang) 座山的話就很耽誤時間。下雪的話,雀兒(er) 山一般很容易堵車,山頂上是5000多米的海拔,山上一堵車很多時候就是一天兩(liang) 天。
記者:最長一次堵過多長時間?
駕駛員 張小兵:最長起碼是10天。
記者:大家吃住怎麽(me) 辦?
駕駛員 張小兵:吃住隻能在車上,自己解決(jue) ,沒辦法。
駕駛員 張小兵:現在隧道通了,一個(ge) 雀兒(er) 山隧道、一個(ge) 矮拉山隧道都通了,基本上就可以節約兩(liang) 個(ge) 多小時。
晚上6點,大巴車到達終點——西藏昌都,兩(liang) 天一夜,1131公裏。第二天一早,他們(men) 將拉著新乘客,開往成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