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晨曦中,一輛輛滿載食材的貨車緩緩駛過青藏、川藏公路。四川火鍋底料、陝西羊肉泡饃配料等進入西藏腹地;酥油茶、青稞酒等當地特色食品,被運往海內(nei) 外。
經曆70年風霜雨雪,這兩(liang) 條承擔進出藏重任的“天路”見證了時代變遷。沿途美食如同散落高原的“珍珠”,串聯起青藏、川藏公路的舌尖記憶,隨車輪滾動而傳(chuan) 播。
芒康加加麵:越吃越多,“加”出趣味
金沙江、瀾滄江在西藏東(dong) 南部的縣城芒康奔騰並流,川、滇、藏三省區在此交界。冬夜入雲(yun) 的雪峰下,加加麵的香味與(yu) 遊客催促“加麵”的呼聲相映成趣。
加加麵多用蕎麥做成,每碗僅(jin) 有五六根麵,一口就能吃完。麵中配以當地藏香豬肉臊子,輔之蔥花等佐料,鮮香可口。通常不待客人食畢,主人便如數加麵,如此往複,這一美食也因此被形象稱為(wei) “加加麵”。
近日,芒康當地居民果拉卓瑪介紹,她從(cong) 小隨父母在街邊支攤售麵,交通條件的改善讓加加麵愈加知名。她抓住機遇開起農(nong) 家院,通過石子計數、舉(ju) 辦吃麵大賽等方式增加吃麵趣味性,日均賣麵上千碗。如今,這碗麵“越加越多”為(wei) 她“加”出了幸福生活。
12月20日,西藏芒康,果拉卓瑪(左)在為(wei) 食客盛加加麵。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巴塘團結包子:別樣情義(yi) ,滿屜開花
位於(yu) 四川甘孜的巴塘縣曾是茶馬古道川藏道的必經之地,晉陝客商從(cong) 此進藏,促進了麵食融入當地餐桌。承載著別樣情義(yi) 的團結包子曾叫“蒸肉”,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巴塘人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佳肴。
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進藏受到熱烈歡迎,當地人自發做包子迎接。為(wei) 了讓戰士們(men) 吃飽,巴塘人按進食人數定包子大小,每個(ge) 蒸籠僅(jin) 放一個(ge) 大包子,“團結包子”由此得名。
將藏香豬、排骨、五花肉、土豆切塊做成餡料,不到一個(ge) 小時,冒著騰騰熱氣、散著濃濃香味的團結包子被端上餐桌。在巴塘經營傳(chuan) 統藏餐館多年,47歲的曲珍看到各地食客因團結包子圍坐,成就感無以言表:“一口包子一口酥油茶,餐桌讓味蕾享受,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12月22日,四川巴塘,曲珍正在製作“每籠一個(ge) ,滿屜開花”的團結包子。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拉薩新藏式餐廳:味蕾交融,美美與(yu) 共
肉質鮮嫩的高原犛牛肉被炭火烤至表麵金黃、油汁溢出,輔以外焦裏糯的高原土豆、撒上蔥花和蒜末增香,用麵皮蓋上“被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犛牛肉蓋被便完成了。將其切塊並蘸上川味辣椒,一口下去,綿密與(yu) 脆爽在舌尖混合,蔥蒜與(yu) 辣椒唇齒留香。
海外留學歸來,“90後”藏族青年尼瑪羅布不斷探索藏式餐食與(yu) 多元菜係的可能,成立了自己的新藏式餐飲品牌。餐廳廚房中,有三代做傳(chuan) 統藏餐的拉薩廚師,也有曾在海外米其林餐廳工作過的廚房總監,燈影犛牛肉絲(si) 、青稞醋醃虎皮燒椒、宮保犛牛骰子……一道道融合多地烹飪特色的菜品備受歡迎,餐廳開業(ye) 僅(jin) 一年就接待了3.8萬(wan) 人次海內(nei) 外食客。
“藏式餐食能與(yu) 各菜係融合,有無限可能。”尼瑪羅布稱自己是“兩(liang) 路”受益者。在一次次選材和交流中,他探尋了解各地餐飲文化,激發創新靈感。
圖為(wei) 在西藏拉薩的新藏式餐廳中的燈影犛牛肉絲(si) 。王利文 攝
隨著交通條件改善,青藏高原餐飲不斷發展並日益多元化。在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褚立群看來,“兩(liang) 路”沿線,甜茶藏麵館、犛牛肉火鍋、加加麵、魯朗石鍋雞等特色美食走紅,川菜、西北麵食門店呈井噴式增長,新藏式餐廳、西餐廳屢見。“一方小餐桌帶動沿線經濟發展,也吃出越來越濃的曆史味、民族味與(yu) 創新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