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曾走過唐古拉山,或許你就不知道何為(wei) 青藏公路的“生命線”。
如果不曾走進青藏高原的道班,或許你就不知道何為(wei) “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的責任。
如果不曾走進川藏公路的綠色軍(jun) 營,或許你就不知道何為(wei) 行走的“兩(liang) 路”精神。
連日來,由中新社西藏分社、青海分社、四川分社共同策劃的“向天路 看發展——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車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交警、道班工人、武警官兵群體(ti) ,向大家講述這些無名英雄守護天路的故事。
圖為(wei) 道班工人清理公路上的落石。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資料圖為(wei) 武警官兵們(men) 協同移動巨石。陸文凱 攝
唐古拉山口“守護神”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大風吹得人都站不穩,風沙撲打在臉上,冰冷生疼。而這樣的大風天氣安多交警們(men) 早已司空見慣,甚至他們(men) 稱這樣的天氣算是執勤中的好天氣。
圖為(wei) 記者在大風中拍攝唐古拉山埡口石碑。何倩楠 攝
唐古拉山口是安多交警重要的執勤點,因為(wei) 特殊地理位置,這裏也是全國海拔最高的執勤點。自2004年,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成立,負責管轄109國道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181公裏路段,這裏平均海拔超過4800米,年七級以上大風天數200餘(yu) 天,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一半。
圖為(wei) 記者在大風中記錄交警日常工作。何倩楠 攝
中新社記者們(men) 跟隨安多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秩序中隊中隊長達娃雲(yun) 旦的執勤小隊,借著采訪算是體(ti) 驗了一把“生命線”上的特殊執勤。
圖為(wei) 交警為(wei) 來往司機測血氧。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如此“好天氣”,記者已凍得麻木,稍微小跑已是氣喘籲籲。而安多交警們(men) 早已習(xi) 慣。
圖為(wei) 記者在大風中采訪達娃雲(yun) 旦。何倩楠 攝
“青藏公路是進藏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承擔著約70%進藏物資的運輸任務,過往車輛很多。”達娃雲(yun) 旦說道,一旦遇上冰雪等極端天氣,這裏極易引發道路擁堵,甚至車輛故障。
資料圖為(wei) 交警除雪保通畫麵。受訪單位提供
緣何成為(wei) 全國海拔最高的交警執勤點。達娃雲(yun) 旦說:“2019年唐古拉山口發生一場大擁堵,我們(men) 總結經驗,從(cong) 那時便每天安排警力,24小時開展不定時巡邏,肩負起擁堵車輛疏導、保通及高反救助等多項工作。”
圖為(wei) 交警對貨車檢查後敬禮放行。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交警們(men) 本職工作之外,更是練就了十八般武藝,如應急救援、故障車輛維修、大型機械設備操作等等,儼(yan) 然成為(wei) 網友口中的“斜杠”交警。
資料圖為(wei) 交警除雪保通畫麵。受訪單位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men) 將氧氣瓶、抗高反常用藥、電瓶等也納入日常巡邏的常備應急救援物資。
圖為(wei) 交警為(wei) 貨車司機測量血氧。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多年來,他們(men) 也被譽為(wei) 唐古拉山口的“守護神”。但達娃雲(yun) 旦卻說,“其實我們(men) 的工作內(nei) 容很簡單,就是守好西藏的北大門,守好這段青藏公路‘生命線’。”
圖為(wei) 安多縣交警向記者展示多年來獲贈的部分錦旗。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
“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是道班工人們(men) 常念叨的一句話,如今成了他們(men) 護路責任的真實寫(xie) 照。
圖為(wei) 道班工人在公路上巡護。(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金達鎮,當第一縷陽光還未灑向路麵,金達工區工區長巴桑次仁的身影便已出現在公路上,開始了一天的巡查護路。從(cong) 18歲開始,這條蜿蜒在群山之間的道路他已經巡護了33年。
圖為(wei) 巴桑次仁和同事們(men) 在公路上巡護。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1991年,那是巴桑次仁道班生涯的起始,便經曆了一場難忘的雪崩。巴桑次仁回憶道,“那次雪崩的嚴(yan) 重程度遠超想象,我們(men) 的工區距離雪崩處僅(jin) 約200米。”當時設備極為(wei) 簡單,僅(jin) 有一台推土機,道班工人們(men) 頂著嚴(yan) 寒與(yu) 疲憊,不眠不休,一鏟一鏟將雪崩路段搶通。
圖為(wei) 道班工人在公路上巡護。(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還有一次保通經曆讓巴桑次仁記憶猶新,“當時發洪水,讓川藏線(318國道部分路段)受災嚴(yan) 重,道路被大量泥沙掩埋,長達100多公裏的路段被斷斷續續衝(chong) 毀。道路斷通,我們(men) 隻能徒步、爬山、爬鋼索前往現場。”
圖為(wei) 道班工人清理公路上的落石。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在機械設備匱乏的情況下,道班工人們(men) 憑借頑強的毅力,曆時三個(ge) 月,才將被衝(chong) 毀的道路重新打通,恢複了通行。
圖為(wei) 部分養(yang) 護路段(右)。(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曆經33年,如今的川藏公路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班工人的工具也經曆了迭代,“從(cong) 前我們(men) 最好的設備僅(jin) 是手扶拖拉機,如今我們(men) 有皮卡車、通勤客車、裝載機、壓路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巴桑次仁笑著說道,“我們(men) 從(cong) 前需要好幾個(ge) 月才能將10公裏的路麵料備齊,但是現在備30公裏的料,隻需要兩(liang) 三天。”
圖為(wei) 道班工人清理公路邊溝。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變化的還有他們(men) 的生活。“曾經冬季新鮮蔬菜極度匱乏,我們(men) 一年到頭也隻能去縣城一兩(liang) 次,居住條件也很差。如今,我們(men) 不僅(jin) 有了自己的溫室,可以種植蔬菜,還擁有了專(zhuan) 門的休息室和工作間。”巴桑次仁說道。
圖為(wei) 護路期間,道班工人引導往來車輛。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行走的“兩(liang) 路”精神
川藏公路被稱為(wei) “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書(shu)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擔負著川藏公路養(yang) 護保通、搶險救援的重任。
資料圖為(wei) 道路成功搶通後,受阻車輛安全通過。夏能衝(chong) 攝
目前,該支隊養(yang) 管路段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翻越東(dong) 達山等6座雪山,穿越海通溝、怒江溝等9大險段,有400多公裏穿行在懸崖絕壁上,100多公裏處於(yu) 無人區。
圖為(wei) 管護完畢後,武警官兵放行等待車輛。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某中隊指導員楊凱介紹,“川藏公路在1996年之前全年斷通時長可達100多天。在我們(men) 接手後,投入到道路維護與(yu) 搶險工作,截至2000年前,已將斷通時間大幅縮短至50天左右。”
資料圖為(wei) 武警官兵徒手挖雪解救被困車輛。何忠杭 攝
2000年因易貢大滑坡,通麥大橋被衝(chong) 毀,該中隊還承擔起守橋重任,這一守便是15年。期間,通過他們(men) 不懈努力,將通行時間進一步優(you) 化至全年僅(jin) 約200小時斷通,直至2016年通麥特大橋正式通車,該路段基本實現全時暢通。
圖為(wei) 三代通麥大橋。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但在這些年來,武警官兵們(men) 經曆了無數挑戰與(yu) 考驗。“2021年9月的一個(ge) 晚上,通麥特大橋橋頭突發塌方,兩(liang) 塊巨石橫亙(gen) 路中,車輛無法通行。當時,副班長汪肖為(wei) 疏導群眾(zhong) ,冒險翻越巨石,不幸遭遇二次塌方,被落石砸中,頭盔開裂。但他堅守崗位直至任務完成,才告訴我們(men) 當時的凶險。”楊凱說道。
圖為(wei) 武警官兵處理路基垮塌險情現場。受訪單位提供
2020年更是特殊的一年,降雨嚴(yan) 重,災害頻發。楊凱在短短兩(liang) 個(ge) 多月內(nei) ,參與(yu) 了40多次搶險任務。“那一年我基本上把這條路上所有的災情都遇到了一遍,也學了很多搶險的技能。”
圖為(wei) 武警官兵日常公路養(yang) 護。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楊凱說道:“夏季我們(men) 以坑槽修補為(wei) 主,但夏天雨水多、災情頻發,坑槽修補工作困難重重,官兵們(men) 常常需要通宵奮戰。”
資料圖為(wei) 武警官兵搶通作業(ye) 場景。夏能衝(chong) 攝
道路的變化,不僅(jin) 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促進了旅遊業(ye) 的蓬勃發展,也讓人們(men) 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安全、舒適。
圖為(wei) 人生必駕318川藏線。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而他們(men) 多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川藏公路上,無論是過去艱難困苦的時期,還是如今道路狀況逐步改善的階段,始終不忘初心,為(wei) 川藏公路的暢通默默奉獻,成為(wei) 川藏公路上一道風景線。
圖為(wei) 川藏公路上的行人。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作者:何倩楠 趙朗 王利文 江飛波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