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航天又要幹不少大事。
記者3日從(cong)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該集團將實施長征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北鬥三號組網等重大任務,長征係列火箭全年計劃實施35次發射任務,創曆史新高。
加上“快舟”火箭等,2018年我國宇航發射任務有望突破40次,一幕幕航天大戲令人期待。
長征五號“王者歸來”
2017年7月,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帶著實踐十八號衛星墜入大洋。
經過休整,王者歸來。在我國計劃實施的長征五號遙三任務中,它將托舉(ju) 東(dong) 方紅五號衛星平台,再次從(cong) 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征。
作為(wei) 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肩負著未來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重任。如果此次任務成功,我國將於(yu) 2019年發射長征五號B火箭,開展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並將空間站核心艙送入太空。還將用長征五號火箭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前往月球取樣。
嫦娥四號的奇幻之旅
繼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月球車登陸月球後,嫦娥家族又一位成員——嫦娥四號將開啟探月之旅。它的旅程更為(wei) 奇幻,將落到神秘的月球背麵。
這次任務被英國《自然》雜誌選為(wei) 本年度科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
由於(yu) 任務地點受月球遮擋,我國將在6月向地月拉格朗日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為(wei) 嫦娥四號搭建測控通信、數據傳(chuan) 輸鏈路。
年底,嫦娥四號將搭乘長征三號乙火箭升空,最終登陸月球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成為(wei) 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它將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yu) 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月球內(nei) 部結構、地月空間與(yu) 月表環境等探測,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測工程係統。
北鬥全球導航係統“初長成”
2017年11月,我國采用一箭雙星方式,將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首發星送入軌道,奏響了北鬥走向世界的序曲。
2018年,我國將用長征三號乙火箭與(yu) 遠征上麵級配合,通過9次任務發射十餘(yu) 顆北鬥衛星,建立由18顆衛星組成的基本係統,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周邊國家提供服務。
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35顆北鬥三號衛星在軌,完成北鬥係統全球組網。
此外,2018年我國還將發射2顆北鬥二號衛星,與(yu) 即將“退休”的衛星進行“交班”。
“高分”兄弟接連出征
自2013年高分一號衛星升空以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重大專(zhuan) 項天基係統已發射4顆衛星。它們(men) 通過推掃或凝視方式,采用光學或紅外、雷達觀測手段,獲取了海量高分數據,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高分五號、六號兄弟倆(lia) 將接連出征。
4月,高分五號衛星將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火箭發射。這是一顆環境專(zhuan) 用衛星,也是高分家族中搭載載荷最多、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其搭載的大氣痕量氣體(ti) 差分吸收光譜儀(yi) 等6台載荷,可對大氣氣溶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種環境要素進行觀測。
同樣計劃於(yu) 內(nei) 年發射的高分六號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將與(yu) 高分一號組網運行。與(yu) 高分一號相比,它增加了多個(ge) 譜段,可以對地麵農(nong) 作物進行識別。它還將在國內(nei) 首次采用對月定標技術,可解決(jue) 對地定標受天氣影響的問題,提高成像效率。
張衡一號能從(cong) 太空“看”地震
2月,我國地震立體(ti) 觀測體(ti) 係天基觀測平台的首顆衛星張衡一號將從(cong)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使我國實現從(cong) 太空裏“看”地震。
該衛星以發明世界首台地動儀(yi) 的東(dong) 漢天文學家張衡的名字命名,是首顆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它能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ti) 、高能粒子觀測數據,對我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實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麵觀測的不足。
未來一年,我國不僅(jin) 要發射的航天器五花八門,所用運載工具也多種多樣。除了由長征係列火箭組成的“國家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快舟十一號火箭也將首飛,一次將伽馬射線暴探測微小衛星等6顆衛星送上太空。在商業(ye) 航天市場初顯鋒芒的快舟一號火箭,也將在一周內(nei) 連續實施4次發射,在嚐試遙感星座快速構建的同時,驗證自身的快速發射能力。
此外,我國首家民營火箭公司“零壹空間”,也計劃在2018年上半年實施其X係列火箭的首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病毒變得更強,這樣的研究圖什麽
讓病毒變得更強,這樣的研究圖什麽本報記者付麗麗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非典型肺炎(SARS)……讓這些令人恐懼的病毒變得更強,這樣的研究該做嗎?新年伊始,美國聯邦政府解除了一項禁令,允許科學家們開展相關工作。“...[詳細] -
“嫦娥四號”探測器今年著陸月球背麵
我國今年將實施至少36次宇航發射任務,數量創曆史新高;北鬥三號係統年底初步建成記者昨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8年,航天科技集團將實施35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次數創曆史新高。其中廣受關注的航天任務包括:“大...[詳細] -
2018年的星空,天象如此精彩
物換星移總誘人引頸探看,尤其是對天文愛好者而言。2018年大幕一開,大家已經蠢蠢欲動,隻待天文奇觀一上演,便長槍短炮直奔鄉野河山。別急,動身之前先收下這份“2018年天象指南”。有備而來,興盡而去。[詳細] -
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在太空“就地測序”
據美國太空網2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員第一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在此發現的微生物進行了DNA測序,這標誌著未知微生物首次在太空被“驗明正身”。[詳細]
- 無證拉載危險物資進京 通州警方破獲非法運輸煙花爆竹案
- 德國社民黨領導人與默克爾會晤 對組閣看法樂觀
- 韓研製非核電磁脈衝彈 可使一千米內電子設備失靈
- "科學"號實現3000米深海數據實時傳輸
- 日本海外直接投資5年內翻番 企業積極向外進軍
- 建築行業農民工工資為何不能按月開?
- 一個"創二代"的創業路
- 美共和黨一參議員將退休 特朗普"宿敵"或複出
- 研究:常吃香腸等醃製肉食品患乳腺癌風險高
- 2018年春運火車票1月3日正式啟動發售
- 大數據賬單歌單 情感牌還是生意經
- 2017年美國接受難民29022人 為2002年以來最低值
- 5年來 大熊貓"淘淘"過得很好
- 日本動物園狗年抽獎送黃金蟒皮 稱有助財運上升
- 外媒:英國有意在脫歐後加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