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揭秘中國首個P4實驗室:服務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馬芙蓉 陳逗逗 發布時間:2018-01-08 10: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首個(ge) P4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以下簡稱“武漢P4實驗室”)於(yu) 近日正式投入運行,意味著中國科研工作者從(cong) 此可以在自己的實驗室裏研究包括埃博拉、尼帕病毒等在內(nei) 的世界上最危險的病原體(ti) 。

科研人員在P4實驗室進行演練。肖宇宙 攝

中新社記者近日采訪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武漢P4實驗室主任袁誌明,揭秘武漢P4實驗室。

已知病原體(ti) 均可開展研究

國際上把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wei) P1、P2、P3、P4四個(ge) 生物安全等級,其中P4實驗室是專(zhuan) 用於(yu) 烈性傳(chuan) 染病研究與(yu) 利用的大型裝置,是人類迄今為(wei) 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

袁誌明說,過去麵對烈性傳(chuan) 染病,中國沒有研究能力,隻能通過與(yu) 他國實驗室合作的方式開展研究。2003年SARS(非典)暴發後,中國啟動P4實驗室建設。2015年1月底,位於(yu)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鄭店園區內(nei) 的武漢P4實驗室正式竣工。

經過層層檢測、審核,武漢P4實驗室近日投入使用。袁誌明表示,實驗室的運行為(wei) 中國提供了一個(ge) 完整、先進的生物安全體(ti) 係,表明中國完全具備從(cong) 事開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活動的資質。

業(ye) 界把武漢P4實驗室形容為(wei) “病毒研究的航空母艦”。袁誌明介紹說,目前人類已知的病原體(ti) ,都可以在武漢P4實驗室開展研究。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領先

讓袁誌明頗為(wei) 自豪的是,武漢P4實驗室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居世界領先地位。

他解釋說,武漢P4實驗室的設計采用類似法國裏昂P4實驗室“盒中盒”的理念,整個(ge) 實驗室為(wei) 懸掛式結構,共分4層。底層是汙水處理和生命維持係統,二層是麵積約300平方米的核心實驗室,三層是過濾器係統,最上層是空調係統。

他表示,實驗室是密封空間,室內(nei) 所有空氣會(hui) 經過兩(liang) 道高效過濾器處理後再排放,固體(ti) 汙染物會(hui) 經過高壓滅菌鍋處理,液體(ti) 汙染物會(hui) 經過汙水處理設備滅菌,確保實驗室裏的汙染物、病原不會(hui) 泄漏。

人員進出同樣有嚴(yan) 格管控。袁誌明說,獲得授權的人員進入實驗室主體(ti) 結構後,要脫掉所有衣服和飾品,換上一次性內(nei) 衣和特製工作服,再進入化學淋浴間消毒。完成一次進入程序,差不多要半個(ge) 小時。

服務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在袁誌明看來,武漢P4實驗室是構建中國公共衛生防禦體(ti) 係的重要環節之一,更重要的使命是為(wei) 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傳(chuan) 染病無國界,任何一個(ge) 國家不可能單獨應對傳(chuan) 染病問題。”袁誌明多次強調說,公開、透明、共享是武漢P4實驗室運行的基礎,這意味著實驗室是全球科學家開展研究合作的公共平台。

袁誌明表示,在麵對新發傳(chuan) 染病時,全球科學家應攜起手來,盡快找到傳(chuan) 染病元凶、控製病原的方法和治療措施。

武漢P4實驗室也是納入中法兩(liang) 國政府間合作協議框架的重大科技合作項目。袁誌明透露,近期中、法科學家正聯合開展尼帕病毒的研究,包括源頭病原的流行病學、抗病毒藥物及生物信息分析等全鏈條研究,以期產(chan) 生原始性創新成果,為(wei) 控製尼帕病毒的流行和暴發提供技術支持。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技釋放旅遊魅力

    如果說旅遊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花園,那麽科技就是打開大門的一把鑰匙。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讓旅遊有了更多新的可能,也讓旅遊散發出更多的魅力。景區有了新工具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特色,是旅遊企業和景區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知...[詳細]
  • 厲害了,中國科技:兩千米下深海 照樣看得透

    工作人員正在下放溫鹽深儀,用於探測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資料圖片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於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詳細]
  • 為貧困地區插上“扶智”的翅膀

    再次踏上歸鄉路,透過車窗,海春喜難掩激動之情,一邊感慨家鄉的變化、一邊熱情地向同事們介紹這方腳下的熱土——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被同事們稱為“海博士”的海春喜,是一名地道青海人,一名80後工學博士,也是兩...[詳細]
  • 成都山地所召開十九大科技創新專題學習研討會

    1月3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召開十九大科技創新專題學習研討會,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關於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部署,謀劃研究所未來發展。成都山地所及其各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全體在所研究員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