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唐本忠 資料圖片
不怕摔、顯示屏可隨意彎曲;敏銳跟蹤,讓癌細胞無處遁形……“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可大大加速這些神奇功能變為(wei) 現實的過程。
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項中國人改寫(xie) 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辟了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引領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全新領域。這一成果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發光材料聚集後性能降低曾是製約研究的魔咒
日常生活中,發光材料應用非常廣泛。比如,以熒光粉為(wei) 代表的發光材料,是目前照明和顯示技術的核心材料。紙幣及證件等采用的印刷防偽(wei) 技術,采用的則是特殊油墨在紫外光照射下發出熒光的特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對發光標記材料探索的深入,它的應用已進入高靈敏生物檢測、成像和診療等領域。唐本忠說,熒光成像技術因其高靈敏、無損、生物相容性好、成本低廉等優(you) 點,越來越多地被用於(yu) 癌症早期診斷中。
製備發光性能優(you) 異的先進材料,一直是科學家的追求目標。然而,很多發光材料隻有在溶液中才有較高的發光效率。早在20世紀中葉,德國科學家就發現,發光分子在稀溶液中可高效發光,但在濃溶液中或聚集態下,發光能力大大減弱甚至消失,這就是傳(chuan) 統的“聚集猝滅發光”(ACQ)現象。
就像一個(ge) 魔咒,ACQ現象讓發光領域的研究者大為(wei) 撓頭。“發光材料通常在聚集態或者固態下使用。例如,在有機發光二極管中,發光材料往往被製成固態薄膜;在作為(wei) 生物探針使用時,發光材料往往會(hui) 自聚集成納米粒子。在檢測水中的有害物質時,由於(yu) 所用的有機發光材料多是憎水物質,所以在水中難免會(hui) 發生聚集。ACQ現象很大程度上限製了發光材料的應用範圍。”唐本忠說。
ACQ現象就像有機發光材料的“阿喀琉斯之踵”,科學家一直試圖尋找克服它的方法。
唐本忠介紹,簡單的方法是將發光材料摻雜到基質中,從(cong) 而降低它的濃度,減弱其聚集程度。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摻雜分子會(hui) 從(cong) 混合物中分離,導致器件的發光性能下降。另外一些方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機發光材料聚集,但成本高、製備過程繁瑣。“聚集是分子的一個(ge) 自發的自然過程,通過各種物理或者化學手段抑製這種自然過程,不可避免地會(hui) 帶來種種負麵效果。”
分子越多,發光能力反而越弱,怎麽(me) 辦?那就避免讓它們(men) 聚集在一起,這正是大多數科學家研究的方向。為(wei) 提升應用效果,人們(men) 隻能盡量讓有機分子聚集後發光效率降低得少一點。
原創概念開辟有機發光材料新領域
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分子自發的聚集過程來提高發光效率?
2001年,唐本忠和他的學生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了一種與(yu) ACQ截然相反的現象,即分子在聚集狀態下發光反而更強。唐本忠把這一現象定義(yi) 為(wei) AIE,從(cong) 而推開了發光材料領域一扇全新的大門。
為(wei) 什麽(me) 這些有機分子在聚集態下能高效發光?經過大量實驗驗證和理論模擬研究,唐本忠團隊闡述並證明了AIE的工作機製,即分子內(nei) 運動受限。
“簡要地說,ACQ和AIE分子的結構有本質的不同。ACQ分子大多具有大的平麵稠環結構,這類分子在分散態能高效發光。而AIE分子基本都擁有很多與(yu) 中心結構單鍵連接的芳香環,呈現螺旋槳狀結構。當這些分子在聚集態或者固態時,分子之間不能很好堆積,但芳香環的旋轉或振動受到限製。分子不能夠進行機械運動時,非輻射衰變的通道就被封住了。能量需要找到另一個(ge) 途徑散發出去,於(yu) 是就產(chan) 生了明亮的熒光甚至磷光。”唐本忠說。
越是聚集、越能發光,變身後的分子“性情大變”。舉(ju) 一個(ge) 形象的例子,傳(chuan) 統的ACQ分子像一群驍勇戰將,可集合在一起反而會(hui) 互相掣肘,無法展現1+1=2的力量;而AIE材料則像多組列兵方陣,越是靠近就越是聲勢浩大。
AIE開辟了有機發光材料的新領域,是我國科學家原創和引領的研究前沿。據了解,全世界已經有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家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進入該領域,所發表的論文總引用次數已經超過10萬(wan) 次,近兩(liang) 年每年新增的SCI級相關(guan) 論文數均超過1000篇。
2016年,AIE材料及相關(guan) 研究先後被英國《自然》雜誌、美國權威媒體(ti) 進行亮點介紹,AIE納米材料被認為(wei) 是“支撐即將來臨(lin) 的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體(ti) 係之一”。
“概念創新是科學追求的聖杯。”唐本忠說,曆史證明,原創概念可以引領前沿、開辟新領域。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AIE研究改變了人們(men) 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未來甚至可能改變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
將在光電、傳(chuan) 感和醫療等領域服務生活
AIE提供了一條解決(jue) 發光材料聚集後性能降低的途徑,這一新概念並沒有停留在實驗室。
過去10多年來,一係列在實驗室合成的AIE材料接踵而至,拉近了人們(men) 幻想中的奇妙材料與(yu) 現實的距離,展示了它在光電器件、化學傳(chuan) 感、生物監測和成像等領域的巨大應用前景。
效率高、耗能小、易加工、韌度高的顯示屏一直是產(chan) 業(ye) 界的探索方向。唐本忠團隊正在將AIE材料應用到有機發光二極管方向,以期製造出屏幕薄、不怕摔的柔性顯示屏。
在醫學、工業(ye) 和環境領域,需要監測各種物質的含量。如,工業(ye) 生產(chan) 中某種離子和廢氣的濃度控製,空氣質量監測等。AIE材料對某些化學物質有很強的特異性識別,例如,在稀溶液中無熒光的某種AIE化合物隻會(hui) 與(yu) 某種特定離子作用,從(cong) 而聚集並“點亮”,成為(wei) 一種有效的檢測方法。
此外,由於(yu) AIE分子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敏感,如壓力、溫度、pH值等的變化都會(hui) 通過影響聚集程度而對發光帶來影響。如此,可以利用AIE化合物檢測環境,比如,河水pH值、汙染物成分和濃度等的變化。
目前,用於(yu) 追蹤細胞的商業(ye) 化熒光探針不僅(jin) 成本居高不下,而大量使用時,還會(hui) 出現ACQ現象。微量使用雖然可以防止熒光猝滅,但在多次光學掃描後容易出現光漂白現象,從(cong) 而導致熒光信號消失,難以滿足細胞器或活體(ti) 體(ti) 內(nei) 的監測和成像需要。
唐本忠介紹,AIE材料擁有製備成本低、用量靈活度大、光穩定性高等優(you) 勢,日後有望成為(wei) 人們(men) 觀測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據介紹,團隊已經在活體(ti) 動物上進行了實驗驗證,今後將聯合醫學專(zhuan) 家、生物學家、產(chan) 業(ye) 界進行更多探索,改善AIE材料性能,推進產(chan) 業(ye) 化應用。
“AIE是一個(ge) 全新的領域,我相信人們(men) 將開發出更多、更新穎的AIE材料,讓科學成果服務人們(men) 生活。”唐本忠對未來的應用前景充滿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科技新花綻放人民大會堂
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新華社記者張鐸攝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71個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詳細] -
國家科技獎勵製度推進六大改革
記者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獲悉:2017年科技獎勵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家科技獎勵工作繼續穩中求進,主要從六方麵推進改革。一是繼續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2016年拓寬了自然科學獎專家推薦的渠道,得到了科技界積...[詳細] -
克拉通、凍土、激光釹玻璃、電表智能計量 這些斬獲國家科技大獎的科研成果能幹啥?
中共中央、國務院8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華北克拉通破壞、凍土與寒區工程、激光釹玻璃、電能表智能化計量檢定……這些對普通人而言深奧難懂的科技詞匯頻頻出現在獎勵大會現場。獲得2017年國家科技大獎的科研項...[詳細] -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持續產出
科學技術獎勵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製度,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總數穩中有降,獲獎成果凸顯國家戰略需求,糧食安全、疾控防治、資源利用、國防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