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新春伊始,萬(wan) 象更新。在天道酬勤的新時代,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裏,廣大科技工作者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科技創新捷報頻傳(chuan)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海水稻進行測產(chan) ,首艘國產(chan) 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港珠澳大橋主體(ti) 工程全線貫通,“複興(xing) 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作為(wei) 奮鬥者,他們(men) 是精神最為(wei) 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從(cong) 今日起,本報開設專(zhuan) 欄,講述我國科技戰線上奮鬥者的幸福故事。
地處四川省大涼山深處的西昌基地,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籠罩在發射任務的緊張氣氛中。這裏的後勤保障工作沒有節假日、不分時間點,保障中心西昌基地項目經理李建斌已經這樣度過了十個(ge) 年頭。
2017年,他所在的後勤團隊共保障9次型號試驗任務,供應菜品500餘(yu) 種,車輛累計行駛55萬(wan) 公裏以上。看得見的數字背後是看不見的辛苦:為(wei) 了保證食材的新鮮,采購員每天淩晨4時從(cong) 基地外出采購;接送試驗隊員的司機師傅提前5分鍾到位、24小時待命;型號任務和兒(er) 子結婚時間衝(chong) 突,李建斌放棄回家選擇任務。“安全無事故”,5個(ge) 字高懸於(yu) 頂,也是所有後勤人的“初心”。
蘇向陽在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萬(wan) 源科技公司電源係統部任職,雖然不是西昌人,但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裏“出差”。為(wei) 了北鬥三號工程第三次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他已經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住了兩(liang) 個(ge) 月。2017年在型號發射任務相對較少的情況下,他駐守靶場超過160天。今年進入高密度發射期,工作和個(ge) 人之間的衝(chong) 突成為(wei) 航天人的日常考驗,但為(wei) 了確保北鬥衛星如期完成全球組網,蘇向陽這樣經驗老道的人員將繼續“為(wei) 了衛星走西昌”。
任務當前,他“說走就走”。看到丈夫能為(wei) 國人的自主導航夢出一份力,妻子郭婷婷既支持又驕傲。
今年30歲的楊自鵬看著不大,卻被試驗隊齊齊喚作“老楊”。這是因為(wei) 這位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遠征上麵級設計師對產(chan) 品狀態非常熟悉,上麵級某個(ge) 產(chan) 品裝在什麽(me) 位置、是什麽(me) 圖號、用什麽(me) 規格的螺栓、安裝力矩多大等,專(zhuan) 家“老楊”都如數家珍。
今年是中國航天高產(chan) 的一年,遠征係列上麵級也迎來高密度發射,將執行9次發射任務。之前每執行一次任務,發射隊員需要在發射場連續工作28天——在2018年如此高密度的發射計劃下,將近1個(ge) 月的工作周期會(hui) 占用大量人力資源。楊自鵬總結過去的發射場工作經驗,通過合並工作項目、並行開展工作等多種手段,將原來28天的工作時間縮短到20天,並成功應用於(yu) 遠征一號上麵級遙四、遙五任務。能為(wei) 後續任務解放更多人手,“老楊”很高興(xing) 。
從(cong) 2000年10月31日到2018年2月12日,經曆27次發射,長征三號甲係列運載火箭已經將33顆北鬥衛星成功護送升空,它也被稱為(wei) 北鬥組網工程的“專(zhuan) 屬列車”。
“北鬥係統是關(guan) 係國家安全與(yu) 國民經濟發展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自己能夠參與(yu) 其中,與(yu) 大家一起見證國之利器的成長,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感覺特別自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ti) 部主任設計師吳振宇說。
今年,長三甲係列火箭預計將完成14次發射任務,包括10次北鬥發射任務,送18顆衛星上天。在西昌默默工作的李建斌、蘇向陽、楊自鵬們(men) ,組成了保障“衛星專(zhuan) 車”的無數雙手,共同托起北鬥這閃亮的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將於今年"首秀"
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於今年實施海上發射演示驗證,這有望成為我國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首秀”。近年來,近赤道、低軌道傾角衛星的發射需求日趨旺盛。[詳細] -
中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熒光反演圖
記者28日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員劉良雲團隊利用我國發射的碳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熒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了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熒光產品。2016年12月22日,我國發射了首顆二氧化碳觀測科學實驗...[詳細] -
國內人工智能頂級賽事即將開鑼
“我昨晚剛從美國回來。美國新澤西下了一場大雪,當地天氣預報說18點開始下雪,21點停止。預報結果非常準。”2月28日,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召開的首屆“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賽新聞通氣會上,中國電科院信通所黨委書記劉...[詳細] -
《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啟動編製
28日,由科技部牽頭,發改委、財政部共16部委組成的《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編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這意味著《綱要》正式步入編製階段。科技部部長萬鋼擔任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編製工作領導小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