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霍金辭世——一個悲劇性傳說的結束

曹則賢 發布時間:2018-03-15 09:04:00來源: 科普中國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於(yu) 2018年03月14日辭世,結束了他苦難的一生,也將一個(ge) 悲劇性的傳(chuan) 奇劃上了句號。人們(men) 對他的辭世倍感惋惜,而這於(yu) 他本人卻未嚐不是一種解脫。

霍金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在1979年他37歲時成為(wei) 劍橋大學盧卡斯講席數學教授(1979-2009)。盧卡斯講席,那可是一個(ge) 牛頓和狄拉克曾坐過的位置。霍金的偉(wei) 大成就包括和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起證明了引力奇點定理,其第二項成就是引入了黑洞霍金輻射的概念,即黑洞可以向外輻射各種粒子。

霍金

霍金是個(ge) 悲劇性的人物。他二十多歲時罹患肌肉萎縮性側(ce) 索硬化症,而後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他1984年訪問中國科技大學,當時作為(wei) 大三的學生我有幸在水上報告廳聽了他的報告。那個(ge) 時候,他已經必須坐在輪椅上,也幾乎發不出聲音來。他的英國學生將耳朵貼在他的嘴上,轉述他的話,然後再由我們(men) 學校的天體(ti) 物理專(zhuan) 家翻譯成漢語。報告的內(nei) 容我已不記得,但是霍金瘦弱身軀和行動之艱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個(ge) 時候他的第一任妻子簡還是陪同他到了合肥的。

再關(guan) 注到霍金的消息,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在德國報紙上見到他的消息,大意是第二任妻子有虐待他的嫌疑,還驚動了警方。霍金和第一任妻子在結婚三十年後於(yu) 1995年離婚,當年簡明知霍金患病依然和他結婚,成就了一個(ge) 感人的愛情故事(有許多相關(guan) 的書(shu) 籍)。簡離婚後說過一句非常傷(shang) 感的話,“我以為(wei) 是兩(liang) 年, 可是我們(men) 在一起度過了多少個(ge) 兩(liang) 年啊。”霍金後來的身體(ti) 狀態確實也難為(wei) 作為(wei) 他妻子的女人。

霍金的書(shu) 籍中,有著名的a brief history of time, 《果殼中的宇宙》和《大設計》。 多年前,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就在全球賣出去了二千多萬(wan) 本,我想大部分人是衝(chong) 著宇宙(黑洞)-劍橋大學盧卡斯講席教授-殘疾人的組合傳(chuan) 奇去的,而未必是關(guan) 注霍金要討論的科學問題。 實際上, history 並不是中文“曆史”的意思,這本書(shu) 隻是要聊聊時間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學尤其是相對論和宇宙學中的意義(yi) 。它不是一本“時間簡史”, 學者們(men) 也不必因此望文生義(yi) 費心談論時間的曆史是什麽(me) 。

霍金關(guan) 於(yu) 奇點定理的證明是和彭羅斯(比霍金大11歲)一起合作的結果。與(yu) 備受疾病折磨的霍金相反,彭羅斯把自己修煉成了頂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學術成果廣泛、卓著,而且著作等身。彭羅斯的成果中,我能理解的隻是最淺顯的彭羅斯鋪排(1974年),這為(wei) 1984年準晶概念的出現和接受奠定了數學基礎。在彭羅斯的眾(zhong) 多著作中,我最推崇的是他的《走向實在之路》(the road to reality), 那真是一本集數學、物理與(yu) 哲學思考之大成的著作,是當代每個(ge) 物理學家都應該閱讀的書(shu) 。

我們(men) 也許可以假設,如果老天不是這麽(me) 殘忍,偉(wei) 大的霍金也會(hui) 有許多超出我們(men) 理解能力的科學成果。然而現實不容這樣溫情的假設,病痛一直折磨著這位偉(wei) 大的天才。如今,這位偉(wei) 大的天才走完了他傳(chuan) 奇的一生,願他在天堂裏除了擁有天才的頭腦以外,還擁有常人一般的健康體(ti) 魄。(作者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日報科普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來源:上海東方高清中新網3月14日電據外媒14日報道,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資料圖:霍金。多家媒體援引霍金家人的發言人報道了這一消息。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詳細]
  • 新型數字鴻溝不容忽視

    在今年的兩會上,網絡提速降費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這兩個議題都受到了不少代表委員和媒體的關注。雖然它們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議題,但換個角度看,它們其實是從兩個層麵指向數字鴻溝問題。數字鴻溝又稱信息鴻溝,簡單地說就是在...[詳細]
  • 科技界論“土洋” 代表委員建言取平衡

    392dea5c1780419fb14f1dea25c9ee02.jpg
    “土洋之爭”在中國科技界存在已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土洋有別”的三方麵表現,並就如何平衡提出建言。資料圖:“墨子號”模型。中新社記者韓蘇原攝待遇有別?——既引入海外人才,也注重本土培養全國人大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