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大數據殺熟背後真相:每人都被100-1000個關鍵詞刻畫

王林 李晨赫 趙麗梅 發布時間:2018-03-27 10: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劉興(xing) 隆懷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這位環境工程師經常在全國各地跑。2017年10月,在與(yu) 幾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網約車平台服務時,發現一個(ge) 奇怪的現象:當時他們(men) 約了兩(liang) 輛專(zhuan) 車從(cong) 杭州西溪喜來登酒店同時出發。他們(men) 前往客戶的公司,因為(wei) 路線一致幾乎同時到達,但最後付款時,他付了35元,而同事隻付了25元,兩(liang) 輛專(zhuan) 車的收費標準是一樣的。

為(wei) 何會(hui) 有這樣的差別?劉興(xing) 隆想起,他在該網約車平台的賬號屬於(yu) 金卡會(hui) 員,而同事的賬號隻是普通會(hui) 員。

事後,劉興(xing) 隆打電話向該網約車平台投訴,客服人員回應稱可以返給他一些優(you) 惠券,但不承認存在大數據殺熟以及針對性價(jia) 格。劉興(xing) 隆決(jue) 定,以後要逐步收集證據,以驗證各個(ge) 網絡平台的服務是否存在“看人下菜碟”的做法。

事實上,有很多人在網絡社區中分享了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曆。在交通、酒店、電影、電商等網絡平台上,購買(mai) 同樣的網絡服務或商品,老用戶看到的價(jia) 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的情況不少。

雖然許多平台都否認自己利用大數據“殺熟”,但此類事件的吐槽和爆料總在發生。普通消費者關(guan) 心的是,這類情況是否是業(ye) 內(nei) 普遍現象?是否利用了用戶的個(ge) 人隱私數據?

相關(guan) 平台“一臉無辜”

對於(yu) 劉興(xing) 隆以及其他網友懷疑的大數據殺熟情況,相關(guan) 的網絡平台均予以否認。

“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hui) 有。”3月23日,國內(nei) 網約車市場份額最大的滴滴出行公司CTO張博在滴滴內(nei) 網撰寫(xie) 了文章否認滴滴存在“大數據殺熟”。張博稱,滴滴平台不允許價(jia) 格歧視,價(jia) 格不會(hui) 因人、設備、手機係統不同而不同。

對於(yu) 許多網友反映的同一路程網約車預估價(jia) 不同的情況,張博認為(wei) ,預估價(jia) 根據定位、路況、裏程、時長變動。其中路況變化最快,滴滴預估價(jia) 是“按毫秒實時刷新的”,伴隨手機進入界麵時間不同,價(jia) 格也可能不同。他分析,有些網絡曬圖忽略了優(you) 惠券抵扣的情況,而且可能因為(wei) 網絡環境複雜,導致不同手機定位不同,造成最終車價(jia) 不同。

在許多用戶的實際體(ti) 驗中,大數據殺熟的嫌疑並不隻是出現在交通出行平台,在酒店預訂這個(ge) 出差旅行的高頻領域,此類嫌疑同樣存在。金夢(化名)是北京一家金融企業(ye) 高管的助理,因為(wei) 工作需要,經常在在線旅遊平台上預訂高級酒店。3月20日,她為(wei) 上司預訂深圳某豪華酒店時發現,該平台顯示該酒店的客房隻有2500元/晚的高級客房;但同一部門的同事告訴她,在同一平台上,她還可以看到有2100元/天的普通客房。

驚訝之餘(yu) ,金夢發現這位同事並沒有像她一樣登錄賬號,隻是使用了該平台的酒店價(jia) 格查詢功能。金夢在該在線旅遊平台已經是高級會(hui) 員,而且自從(cong) 2017年擔任高管助理以來,多次用自己的賬號訂購過上海、深圳、巴黎等地的豪華酒店。

事實上,這類事情並不少見。此前,在美國曾出現過多次“差別定價(jia) ”事件。亞(ya) 馬遜公司曾在對一批碟片定價(jia) 時,對老顧客設定的購買(mai) 價(jia) 格反而比新顧客的還要貴幾美元,之後亞(ya) 馬遜方麵回應稱這隻是隨機價(jia) 格的一種測試,並向高價(jia) 客戶退還差價(jia) 。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安全係主任王偉(wei) 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大數據“殺熟”並不新鮮,他在兩(liang) 三年前就知道這類事件。他直言,大數據殺熟在技術上很容易,沒有什麽(me) 難度。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千人千麵”,對不同會(hui) 員等級用戶定價(jia) 在2013年左右就實現了,現在隻不過還不夠精細化。

據他介紹,通訊運營商也可能會(hui) 以另外的方式“公開殺熟”。“比如說,作為(wei) 某一運營商的用戶,不想換電話號碼,電話費就會(hui) (貴一點),如果新辦一張卡,馬上就便宜了。這相當於(yu) 另一種形式的殺熟。”王偉(wei) 說,大家對這樣的現象意見不多,但對電商購物、網上訂酒店/機票過程中遇到的殺熟現象往往意見很大。

這類行為(wei) 是否違法違規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wei) ,目前看來這還隻是一種“擦邊球”,很難界定。理論上講,商家和電商平台都有權對同一件商品進行不同的定價(jia) ,而不是全部要統一定價(jia) 。但大數據殺熟確實暴露出大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的非對稱以及不透明,此案現象以及行為(wei) 應該受到嚴(yan) 厲打擊。

王偉(wei) 指出,利用大數據技術殺熟很不應該。因為(wei) 這種行為(wei) 既讓用戶失去了對企業(ye) 的信任,也導致用戶的使用成本隨之增加。

大數據時代一舉(ju) 一動皆透明?

金夢很好奇,“千人千麵”的大數據技術究竟是如何實現對不同用戶顯示不同價(jia) 格的。同時她也很擔心,這是否意味著自己在網絡上的一舉(ju) 一動全都透明化了?

王偉(wei) 分析,大數據殺熟的前提是平台要掌握個(ge) 人信息、行為(wei) 習(xi) 慣等數據。例如,一個(ge) 用戶經常登錄網站訂購機票,查詢從(cong) 北京到廣州的航班,下次再打開App時,航班信息默認的就是北京到廣州。這說明軟件已經學習(xi) 到用戶的行為(wei) 和頻率了。除了用戶主動輸入的信息,用戶主動公開的信息也可能給殺熟助一臂之力,需要通過法律製度來保護的身份證、電話號碼、住址信息等。

王偉(wei) 說,他們(men) 也在針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例如可以通過信息提取維度。即使用戶沒有在微博上透露職業(ye) 和年齡,但通過發布的照片、去哪裏旅遊、做了哪些事,大致就可以推測出來年齡、職業(ye) 、興(xing) 趣愛好和性格。

“每個(ge) 人大概有100-1000個(ge) 左右的關(guan) 鍵詞,(這些關(guan) 鍵詞)可以把你刻畫出來。”王偉(wei) 說,例如,用戶經常飛廣州,那麽(me) 彈出來的微博廣告就會(hui) 是廣州哪裏好玩、哪裏便宜等,推送的東(dong) 西正好“放到你心坎兒(er) 裏去。”

事實上,根據用戶的個(ge) 人資料、流量軌跡、購買(mai) 習(xi) 慣等行為(wei) 信息建立用戶畫像,再以此實現相應產(chan) 品推薦的行為(wei) 早已存在,不少互聯網企業(ye) 內(nei) 部還有專(zhuan) 門的工作崗位,負責給用戶數據打標簽,盡可能實現全方位的了解。

此前,某在線旅遊網站的一位研發人員曾撰文稱,該網站在做用戶畫像時,所涉及的數據範圍包括支付能力、出行偏好、目的地偏好、家庭構成、網站或App的頁麵停留時間等,涵蓋範圍非常廣。

涉隱私數據如何利用是關(guan) 鍵

事實上,如何既更懂用戶的需求,又不過度使用涉及個(ge) 人隱私的數據,一直是互聯網企業(ye) ,尤其是在一些領域占據市場領先地位的企業(ye) 麵臨(lin) 的一道難題。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鄧誌鬆表示,目前企業(ye) 掌握用戶數據通常有兩(liang) 個(ge) 途徑。一是在用戶使用企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品、服務過程中,企業(ye) 收集用戶信息。以攜程為(wei) 例,其《隱私政策》即規定其“可能”會(hui) 了解用戶的“旅行計劃、風格和喜好”等信息。二是企業(ye) 通過數據庫“對撞”共享用戶信息,即不同的網站交換數據庫,或通過某種交易分享用戶信息。

根據2014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2017年開始實施的《網絡安全法》,收集消費者個(ge) 人信息必須征得消費者的同意。鄧誌鬆認為(wei) ,現在很多商家通過數據庫“對撞”獲取更多用戶信息,目的是使用戶畫像更為(wei) 準確,但如果對撞未獲消費者事前同意,將產(chan) 生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ge) 人信息的違法風險。

鄧誌鬆直言,大數據殺熟就是一種價(jia) 格歧視。麵對交易條件相同的消費者,企業(ye) 用低價(jia) 吸引使用網站頻率低的消費者,而對高頻消費者卻收取高價(jia) 。如果企業(ye) 的市場份額超過50%,差別定價(jia) 可能涉嫌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wei) 。鄧誌鬆建議,應根據《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切實加強對個(ge) 人信息的保護,核實商家有關(guan) 用戶交易記錄、習(xi) 慣等所謂“大數據”的獲得有明確的同意及授權作為(wei) 依據。若有“殺熟”行為(wei) 的商家所占的市場份額較高,那麽(me) 反壟斷執法機構也應介入調查。

在曹磊看來,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對於(yu) “殺熟”現象的規避還是要依靠企業(ye) 的自律以及政府的管控,“定價(jia) 追求公平公正,對於(yu) 特殊的價(jia) 格也要公開聲明”。監管部門怎麽(me) 做呢?曹磊認為(wei) ,大數據殺熟的行為(wei) 涉及麵比較廣,需要很多政府部門參與(yu) 監管,比如工商、商務、交通運管、工信、網信辦等,牽扯到多個(ge) 監管部門,權責很不清。目前看來,首先要明確各類問題、各個(ge) 環節應該歸誰管。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技讓“三農”插上騰飛的翅膀

    導讀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科技就像一根“杠杆”,撬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日喀則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服務“三農”水平,科技為地區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詳細]
  • 三江源現存雪豹千隻以上 “瀕危”變“易危”

    日前,記者從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獲悉,三江源地區雪豹種群數為1000隻以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雪豹從瀕危類別調整為易危類別。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紹,雪豹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高海拔生態係...[詳細]
  • 陽光產業助農增收

    索朗次仁是仁布縣切窪鄉普納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員,長期從事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獲得2011——2015年仁布縣“十佳”科技特派員稱號。2013年,索朗次仁到四川、甘肅、廣州、綿陽、雲南等地學習蜜蜂養殖技術,2014年他帶頭成立了“仁布...[詳細]
  • 白朗縣:科技助農增收

    res07_attpic_brief.jpg
    近年來,在山東省援藏技術專家的帶動下,白朗縣當地群眾大力發展高原有機蔬菜種植業,不斷推出新品種,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