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界又出了大事:據新華社消息,美國農(nong) 業(ye) 部近日發表聲明,對未利用植物害蟲的新技術育種模式,培育出的農(nong) 作物將不進行監管,其中包括基因編輯技術。
這意味著,美國在放開“基因編輯作物”市場化之路。一時間,國人很“蒙圈”:基因編輯作物是轉基因作物嗎?這一舉(ju) 措我們(men) 該如何看?
“基因編輯作物”不監管?純屬誤解
“美國不監管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的農(nong) 作物,是誤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籍華人、“千人計劃”專(zhuan) 家說。
該專(zhuan) 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國農(nong) 業(ye) 部主要根據是否在新技術育種模式中使用有害菌來源轉化工具為(wei) 基礎進行監管;美國環保局則以是否使用內(nei) 置殺蟲劑等對抗蟲農(nong) 作物進行監管;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管局,也會(hui) 監管這部分技術產(chan) 出產(chan) 品的安全性。因此,“不管”是有“定語”的。後兩(liang) 部門,會(hui) 根據個(ge) 案,具體(ti) 分析和監管。
“基因編輯不等於(yu) 傳(chuan) 統轉基因。”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zhuan) 家鄧啟雲(yun) 說。他介紹,盡管兩(liang) 種技術都能導入外源基因,前期也有相同操作,但存在兩(liang) 個(ge) 主要不同。首先,基因編輯有轉基因不具備的“編輯”功能,即隻針對目標生物的具體(ti) 基因進行敲除和定點突變,得到的產(chan) 品,僅(jin) 對基因組已有基因“原位”編輯,無論怎麽(me) “編”,都是目標生物自己基因的修飾。其次,基因編輯的產(chan) 品能通過後代遺傳(chuan) 分離規律,把轉基因操作中導入的外源基因成分,如T-DNA片段、“標記基因”等完全剔除,轉基因技術卻很難做到“了無痕跡”。
“基因編輯”怎麽(me) 幹活?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農(nong) 業(ye)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魏建華舉(ju) 例:家裏買(mai) 的蘑菇,放上兩(liang) 天就會(hui) 變褐,甚至黏糊。這是由蘑菇自身產(chan) 生的多酚氧化酶導致。如果采用基因編輯技術,將“多酚氧化酶基因”“敲”掉一個(ge) ,則可使蘑菇具備抵抗褐變的能力,保質期也更長。而這,僅(jin) “改造”了蘑菇自身基因組。
魏建華強調,轉基因和基因編輯都屬中性技術,不能簡單定義(yi) 為(wei) 有害或無害。公眾(zhong) 擔心的焦點,在於(yu) 是否引入“外源基因”,從(cong) 而帶來潛在風險。但隻要有嚴(yan) 格的監管體(ti) 係,在現有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科學評估產(chan) 品的安全性。
“基因編輯”亟須“分類管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千人計劃”專(zhuan) 家李繼明等均認為(wei) ,“基因編輯”需要管,但該“分類管理”。
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通過傳(chuan) 統育種或自然遺傳(chuan) 變異產(chan) 生的作物品種無法區分時,即便有監管條例,執行上也無法實現作物是否為(wei) “基因技術作物”的判斷。對此類情況,宜采取類似“備案製”進行管理。但對插入大片段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作物,則要參照以往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進行監管。
最讓劉耀光擔憂的,還是上述這類幾乎無法通過技術手段被“監控”的基因編輯作物,一直無法得到政府審批的市場準入,很可能“蒙混”入市場。畢竟,基因編輯技術育種“風靡”生物界,簡單、高效、低成本是重要原因。利益“誘人”。
鄧啟雲(yun) 也表達了類似擔憂。他介紹,對生物專(zhuan) 家而言,基因編輯技術“門檻”並不高。基因編輯技術在應用中,有一個(ge) 利用遺傳(chuan) 分離手段,去除轉基因“介質”的過程。但如果該步驟操作不嚴(yan) 格,有造成“轉基因汙染”的隱憂。應加強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並對前期研發流程嚴(yan) 格管控,與(yu) 轉基因作物分類管理。
“如果所有的基因編輯作物被當作轉基因作物進行監控,既缺少科學依據,花費也是巨大的。”中科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說。
截至目前,我國對基因編輯產(chan) 品是否需監管,及如何監管尚未有明確政策。“如果再不盡快製訂出作物基因編輯分類和分段管理的政策或指南,在生物技術領域可能會(hui) 喪(sang) 失一個(ge) 彎道超車的好機會(hui) 。”李繼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3D液體結構打印成功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化學方法,可在一種液體中對另一種液體進行控製,使其形成管狀結構。這種利用全液體材料打印三維結構的方法,可用來打印液體電子設備,為柔性可拉伸設備提供動力。相關報告...[詳細] -
人類看到一百四十億光年外恒星
據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2日在線發表的兩篇天文學論文,科學家們在百億光年外的星係內發現了兩顆“閃爍”的恒星,被認為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觀測——人類利用引力透鏡看到了原本根本無法觀測的超遠距離恒星,其中一顆距離我們140...[詳細] -
我國首次開展積雪特性及分布調查
除了東北,新疆阿勒泰也是名副其實的雪鄉;受汙染的雪消融得會更快,就可能會幹擾輻射平衡;雪的粒徑大小關係到老化程度,還影響到消融速度……2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積雪特性及分布調查”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在南...[詳細] -
天宮一號“回家” 落入南太平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幾乎在同時,美國戰略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