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科技助推“半河清水半河魚”

魏金玉 發布時間:2018-04-16 13:00:00來源: 西海都市報

每年5月開始, “半河清水半河魚”的青海湖湟魚洄遊景觀吸引了國內(nei) 外遊人,人們(men) 對這小小物種的堅韌不拔感慨不已。

2002年時,青海湖裸鯉資源僅(jin) 2596噸,到2017年,這個(ge) 數字達到了82000噸,青海湖裸鯉資源走向了良性恢複狀態。

這和我省一項科技成果有關(guan) ,那就是“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技術集成及應用”項目。這項技術獲得2017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名副其實。

“科技項目對青海湖資源恢複的貢獻率達到22.3%。”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這樣介紹,言語中充滿著自豪。這項大獎的背後,離不開科研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

裸鯉:從(cong) 不足三千噸到八萬(wan) 多噸

“近20年,在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愛之下,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取得累累碩果。尤其是裸鯉的資源蘊藏量,從(cong) 2000年之前不足3000噸,恢複到2017年的82000噸,這對青海湖周邊的漁業(ye) 生態環境,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和民族團結方麵都產(chan) 生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史建全說。

2002年時,從(cong) 青海湖捕撈上來的湟魚不僅(jin) 量少,而且個(ge) 頭也小,打撈上來的都是一百克左右的小魚,青海湖裸鯉資源衰敗,麵臨(lin) 著失去捕撈價(jia) 值和開發價(jia) 值的危險。

從(cong) 2000年開始,我省實施十年的封湖育魚、零捕撈政策,這對資源恢複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然而,如果單憑自然恢複,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

怎樣才能盡快恢複?在封湖育魚、打擊偷撈行為(wei) 、廣泛宣傳(chuan) 裸鯉保護知識的同時,依靠人工手段幹預和恢複開始引起有關(guan) 專(zhuan) 家和政府的重視。史建全說: “2000年,青海省科技廳把‘恢複與(yu) 提高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的科研項目給了我們(men) ,也標誌著對青海湖裸鯉的係統科學研究開始了。”

用腳丈量出青海湖的大小

要做好青海湖裸鯉的增殖放流工作,首先要搞清楚青海湖環境生態的整體(ti) 情況,如湖有多大,海拔有多高、水容量有多大,水體(ti) 的理化因子如何,周邊入湖河流狀況,湖泊餌料生物有哪些,青海湖裏除了裸鯉是否還有其他品種的魚……有了這些數據後,才能推出整個(ge) 湖泊的生產(chan) 力。

“當時沒有準確的青海湖地圖,用的還是上世紀60年代的圖紙,已經過了三十多年,整個(ge) 湖泊形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men) 花了一年多時間,用腳把青海湖的大小走出來了。”史建全說。

當時技術、設施都很滯後,沒有衛星遙感技術,有個(ge) GPS儀(yi) 器算是很先進了。冬季青海湖封湖後,史建全和科研人員就沿著湖岸線走,每到一個(ge) 拐點就放置一個(ge) 標誌,然後將標誌編號,輸入到GPS儀(yi) 器中,找出標誌所在地方的經緯度,再標出拐點所在的坐標。

史建全說: “都說環青海湖一周是360多公裏,我們(men) 沿著湖岸線彎彎曲曲地走,每個(ge) 拐點都走到了,鞋子都走壞了兩(liang) 三雙,所走過的路不止360公裏。就這樣,我們(men) 把青海湖湖麵拐點坐標係建立起來了,較為(wei) 精確的青海湖麵圖也就出來了,青海湖麵積也隨之匡算出來了。”

每年放流1100萬(wan) 尾裸鯉魚苗

4月10日,記者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看到,有20個(ge) 魚塘和兩(liang) 個(ge) 裸鯉培育車間,它們(men) 分別是裸鯉幼苗繁育的“嬰兒(er) 床”和“幼兒(er) 園”。從(cong) 2015年開始,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建成了恒溫循環水青海湖裸鯉苗種培育車間,開始大規模培養(yang) 裸鯉魚苗,也是從(cong) 這一年起,每年往青海湖放流的魚苗增加到1100萬(wan) 尾。

“露天的池塘是剛孵化的水花魚苗生長的地方,在陽光的照射下水裏作為(wei) 餌料的微生物豐(feng) 富,加之有製氧設備隨時增加池塘的含氧量,幼小的魚苗在魚塘裏無憂無慮地生長著。”救護中心的汪工程師說,在這裏,魚苗要從(cong) 針尖大小長到7厘米長。

等魚苗長到7厘米長的時候,平均體(ti) 重有5克,就要搬到兩(liang) 個(ge) 培育車間生活了。在車間裏,魚苗過起了定時、規律的“幼兒(er) 園”生活。 “水池中是人工調配的鹹水,每天我們(men) 會(hui) 定時投放魚餌,監測池水的各項指標,魚苗在這裏生長速度很快,通過幾個(ge) 月的喂養(yang) ,魚苗能長到14厘米長,平均重量達到16克。”汪工說。

經過12個(ge) 月的繁育培養(yang) ,此時的魚苗有了一個(ge) 新稱呼— —“一齡魚”,說通俗點就是魚寶寶們(men) 都一歲了。此時它們(men) 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強,放流後的成活率也很高,成活率在90%以上。每年的夏秋季節,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都會(hui) 向沙柳河、布哈河等青海湖的支流放流1100萬(wan) 尾魚苗。

史建全和他的團隊連續15年的科技攻關(guan) ,突破青海湖裸鯉淡水全人工苗種培育,達到規模化放流青海湖裸鯉原種目的。這對青海湖資源恢複的貢獻率達到22.3%。這一成果也成為(wei) 世界上土著魚類保護和資源恢複的成功典範。

放流魚苗的失敗和喜悅

“現在說起來也就不怕人笑話了,第一批放流的是‘水花魚’。”

說起第一次往青海湖裏放流魚苗的事,史建全還有些不好意思。他說: “‘水花魚’也就是繁殖出來十天到二十天的小魚苗,隻有針尖麥芒大小。這種魚苗放到河裏後,成活率非常低,當時放流後的小魚苗對資源恢複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是,我們(men) 還是很高興(xing) 。”史建全很堅定地說, “畢竟我們(men) 有魚可以放流到青海湖裏,我們(men) 掌握了裸鯉魚苗的繁殖孵化技術,邁出了增殖放流的第一步。”

據我國相關(guan) 科研統計數據顯示,規格越小的魚苗放流後的成活率越低。隨後,史建全和科研團隊開始裸鯉人工培育養(yang) 殖的科技攻關(guan) 。

“第二次放流是2004年,當時我們(men) 放流了750萬(wan) 尾‘一齡魚’,也就是培育了12個(ge) 月的魚苗,魚苗個(ge) 頭長到了7.5厘米,平均體(ti) 重5克,放流的成活率達到90%。”史建全說。從(cong) 此以後,增殖放流對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條河流都有自己的裸鯉品群

“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技術集成及應用”項目借助封湖契機,從(cong) 青海湖裸鯉種群特性、生存環境、資源監測、人工淡水養(yang) 殖、增殖放流、資源救護、遺傳(chuan) 多樣性、鹽堿適應生理機理、過魚通道建設、野生群體(ti) 和人工養(yang) 殖群體(ti) 年齡差異等方麵進行了深入係統研究。

其中,對水生生物調查研究時,研究人員把整個(ge) 青海湖分成13個(ge) 海區調查,每個(ge) 海區每年都要取樣。同時,開展了魚類資源調查,摸清楚了青海湖裏到底有幾種魚。

“我們(men) 研究發現,青海湖裏除了裸鯉外,還有湖東(dong) 北邊甘子河的裸鯉,屬於(yu) 裸鯉的亞(ya) 種。此外還有四種鰷鰍,生活在沙柳河、布哈河的河道裏和河口,青海湖裏也有。”史建全說, “鰷鰍是一種小型魚類,體(ti) 長十幾厘米,雖然沒有經濟價(jia) 值,但有生態指標的意義(yi) ,鰷鰍在這個(ge) 湖裏生存著,就說明這個(ge) 湖泊的水質、生態比較好,適合魚類生活。”

同時,科研人員在對青海湖裸鯉產(chan) 卵的幾條河流深入研究時發現,每條河流中的青海湖裸鯉,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群,如布哈河裸鯉品群、沙柳河裸鯉品群、泉吉河裸鯉品群、黑馬河裸鯉品群等。

“對於(yu) 不同品群,環湖周邊的幹部群眾(zhong) 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如個(ge) 體(ti) 較大、顏色金黃的是金湟魚,環湖群眾(zhong) 一看就知道是布哈河裏的魚;嘴巴白,身上黑的裸鯉,環湖群眾(zhong) 又叫白唇墨魚,是沙柳河的魚。”史建全說。

十多年來,在史建全以及我省眾(zhong) 多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湖中的“精靈”們(men) 蓬勃生長著。如今,無論是站在青海湖岸邊,還是碼頭上,都能看到成群的裸鯉遊弋,撒下一把魚食,碧藍的水麵立馬會(hui) 聚集起幾十條甚至上百條裸鯉爭(zheng) 食。迷人的青海湖,也因為(wei) 有了裸鯉悠閑遊弋的身影,變得靈氣十足,生機盎然。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第八屆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活動正式開幕

    4月15日,由中國科技館主辦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第八屆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活動正式開幕,活動期間將展映來自10個國家的36部特效影片,其中19部為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麵。[詳細]
  • 柴達木盆地“十三五”有望建成千萬噸級油田

    191956391.jpg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15日在此間宣布,千餘名科技工作者曆經10年,攻克了高原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和勘探技術四大世界級難題,使30年儲、產量持續低迷的柴達木盆地從油氣勘探冷點變熱點、難點變亮點,“十三五”建成千萬噸級高原油氣...[詳細]
  • “大洋一號”再出發 “潛龍三號”迎海試

    經曆3天的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4月15日,“大洋一號”再次起航,從廈門奔赴南海執行綜合海試B航段任務。在此航段中,又一探海利器——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係統“潛龍三號”將迎來首次海試。“潛龍”家族為何...[詳細]
  • 掃地機器人真能解放雙手嗎?

    隨著智能家居的普及,越來越多家庭開始出現掃地機器人的身影。不過,有了掃地機器人就真不用動手掃地了?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市場上銷售的20款掃地機器人產品開展了比較試驗。通過對樣機的安全性、清掃效果等關鍵項目進行測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