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名航天員到底有多難?
航天員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在航天城裏,航天員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學業(ye) ,還要完成極具挑戰性的訓練任務,令陳冬記憶最為(wei) 深刻的是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一般人隻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員卻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我當時第一次做8倍重力加速度訓練,肚子被完全壓下去,呼吸異常困難,心率達到了170。”陳冬不自覺地皺了皺眉頭,繼續說,“做完訓練我兩(liang) 腿發軟,是被工作人員扶著下來的。”
即便如此,陳冬做完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後,還要回宿舍躺在床上,把幾倍於(yu) 身體(ti) 的重物壓在身上,繼續摸索呼吸技巧和對抗動作。
進行八大類上百個(ge) 科目訓練任務
無論是常規訓練,還是航天專(zhuan) 業(ye) 技術訓練,航天員所要進行的8大類上百個(ge) 科目訓練任務,陳冬在同批航天員中總是保持成績名列前茅。
神舟十一號任務準備期間,任務相關(guan) 的每一個(ge) 操作步驟、每一項注意事項、每一種故障處置,陳冬都爛熟於(yu) 心。“就算閉上眼睛,我也能準確操作。”陳冬自信地說。
“火箭隻要不點火,準備就不能停止。”陳冬回憶,甚至在神舟十一號發射前的封閉期,自己仍然會(hui) 對著程序手冊(ce) 一項一項地過流程。
隻有把握好訓練中的點點滴滴,完成任務的能力才會(hui) 越來越強,祖國和家人也就能越放心。
“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去沙漠裏開展生存訓練,還要使用我國自主研製的空間站‘飛天’水下訓練服到水下進行出艙程序訓練。”陳冬高興(xing) 地說,關(guan) 鍵的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必須靠自己創新發展,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堅持創新驅動的自力更生史,彰顯出的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
不久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宣布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並且明確指出了航天員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zhuan) 家這三種預備航天員的選拔類別。
“這其實就是空間站任務對每一名航天員的全新要求。”中國航天員陳冬也給自己製定了全新計劃,訓練內(nei) 容更多、訓練標準更高。
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意味著新一代航天人將會(hui) 繼續傳(chuan) 承使命、創新發展。“這必將會(hui) 推動一個(ge) 偉(wei) 大事業(ye) 騰飛起航。”陳冬說,盡管航天員選拔苛刻、訓練辛苦,但這個(ge) 職業(ye) 卻充滿魅力、意義(yi) 重大。
“如果沒有上過太空,你就體(ti) 會(hui) 不到祖國在你心中的地位,你就體(ti) 會(hui) 不到地球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你就體(ti) 會(hui) 不到宇宙景色的美麗(li) 和奇妙,更體(ti) 會(hui) 不到失重帶來的神奇感覺。”陳冬說,希望有更多精英人才加入到中國航天員的隊伍當中來,一起攜手奮戰空間站時代。
航天員狀態隻有兩(liang) 種: 飛行和準備飛行
“空間站任務幾乎是全新的挑戰,理論內(nei) 容多、難度大、複雜度高,每一名航天員都必須付出更為(wei) 艱辛的努力。”陳冬說,每一名航天員在任務麵前都是一樣的,不管是飛行過還是沒有飛行過,不管是年齡大還是小,不管是男同誌還是女同誌,一切為(wei) 了任務,任務就是一切!航天員的狀態隻有兩(liang) 種:飛行和準備飛行。
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陳冬為(wei) 妻子和雙胞胎兒(er) 子分別準備了神秘的禮物——一段陳冬在天宮二號的自攝視頻。
任務後,妻子收到了陳冬的禮物,非常感動。但孩子們(men) 的禮物他還保存在陳冬手裏。
“孩子們(men) 還小,很多事情還不能夠理解,我要等到他們(men) 長大之後再送給他們(men) 。”陳冬說,作為(wei) 一名航天員,嚴(yan) 格訓練占據了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們(men) 的時間很少很少,即便孩子們(men) 從(cong) 不責備自己,但有些話還是希望能夠說給孩子們(men) 聽,特別是當自己身在太空的時候。
自從(cong) 1997年考入軍(jun) 校到現在,陳冬為(wei) 國防事業(ye) 奮鬥了21年。“一個(ge) 人的青春很有限,我的青春能夠追逐夢想,能夠回報祖國,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陳冬說,希望每一名青年人都能夠抓住青春,去超越,去奮鬥,去做更多有意義(yi) 的事情回報國家和民族,隻有國家好,民族好,個(ge) 人才會(hui) 更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航空軟件困窘,國產飛機設計戴上“緊箍咒”
“30多年前,我讀研究生時就在編寫飛機設計和分析軟件,當時我國的航空設計軟件跟國外同時起步,但是現在市場已經完全被國外掌控。”說起飛機設計軟件發展曆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NH40飛機總設計師姚衛星覺得不可思議。自上...[詳細] -
我國成功組織航天員沙漠野外生存訓練
記者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獲悉,在巴丹吉林沙漠參加野外生存訓練的15名航天員已於26日全部順利返京,標誌著此次訓練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著陸場區沙漠地域組織的航天員野外生存訓練。為期19天的沙漠野外生存訓練由中...[詳細] -
航空鋼材不過硬,國產大飛機起落失據
科技日報記者孫玉鬆“如果把發動機和飛控設備比作飛機的心髒和大腦,那麽航空超高強度鋼製作的起落架就是飛機的‘腿腳’。沒有強健腿腳,縱使心髒和大腦再強大,巨人依然站立不起來!”“青年千人計劃”學者、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教...[詳細] -
人類邁出航天器月背登陸第一步
5月21日5時28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鵲橋”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邁出了我國月球背麵著陸與探測的第一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飛行25分鍾後,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