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西藏腦科學專家: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適應高海拔臨界點

江飛波 發布時間:2018-05-31 09: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29日披露,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適應高原臨(lin) 界點。

華南師範大學與(yu) 西藏大學去年合作在廣東(dong) 和西藏建立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係統研究了長期暴露在西藏地區的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認知功能變化情況。

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yu) 康複醫學研究院博士張得龍介紹,2016年,他與(yu) 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馬海林共同做了高原腦認知研究,他們(men) 抽取了海拔3000米、3700米、4200米以上三個(ge) 地區出生長大的120餘(yu) 名藏族大學生,進行了注意功能及事件相關(guan) 電位的測試。結果發現,海拔4200米以上出生的藏族大學生注意功能出現明顯異常,其改變模式與(yu) 同範式(指符合某一種級別的關(guan) 係模式的集合)發現的早產(chan) 兒(er) 的注意反應模式相似。

張得龍說:“這一研究從(cong) 認知能力的角度證實了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適應高原臨(lin) 界點。高於(yu) 這一臨(lin) 界海拔的地區,即使藏族同胞適應這一環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

馬海林介紹,今年3月份,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同樣從(cong) 上述三個(ge) 海拔高度的地區抽取了600名西藏高校藏族大學生,進行視覺表象清晰度問卷調查。另外,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在內(nei) 地低海拔不同地區抽取了2000名在校大學生。

測試結果對比,高海拔地區的抽樣對象視覺表象清晰度普遍低於(yu) 內(nei) 地低海拔地區的抽樣對象。

張得龍表示,上述研究從(cong) 注意功能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群體(ti) 在不同海拔區域的腦認知功能的異常變化模式,這些發現為(wei) 高原環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提供了科學依據,有效補充了已有高海拔對生理功能影響的研究。另外,相關(guan) 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英國著名國際性科技期刊《Nature》旗下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二氧化碳究竟“是正是邪”科學家算出答案

    二氧化碳是一個典型的“雙麵間諜”:一方麵它能幫助土壤固碳,另一方麵又會加劇溫室效應。它究竟“是正是邪”,這成為了一道困擾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多年的難題。記者9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鄒建文課題組通過觀測計算,揭示了陸地...[詳細]
  • 野犛牛:被忽視的荒野“符號”

    7300年前,因為對一種野生動物成功進行了馴化,這才使人類後來永久性征服青藏高原成為了可能,它就是威武又神秘的野犛牛。馴化犛牛種群的擴大對當地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也正是隨著人類規模和農業生產的擴...[詳細]
  •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製有新說

    QQ截圖20180327111709.jpg
    10年前西方學者研究發現,高海拔藏族人群與低海拔人群相比,血液一氧化氮水平高出10倍以上。因此醫學界一直認為,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高原適應生理特征。果真是這樣嗎?我國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澄清了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