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製有新說

趙漢斌 發布時間:2018-03-27 10:42:00來源: 科技日報

10年前西方學者研究發現,高海拔藏族人群與(yu) 低海拔人群相比,血液一氧化氮水平高出10倍以上。因此醫學界一直認為(wei) ,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高原適應生理特征。果真是這樣嗎?我國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澄清了這一假說。

一氧化氮在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於(yu) 以前的研究缺乏生活在高海拔的平原人群和生活在低海拔的藏族人群的相關(guan) 數據,上述假說未得到證實。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宿兵實驗室,通過與(yu) 西藏大學醫學院等單位合作,測定了2000多個(ge) 長期生活在1990米至5018米之間、不同海拔地區的藏族與(yu) 漢族個(ge) 體(ti) 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yu) 低海拔漢族個(ge) 體(ti) ,雖然高海拔藏族個(ge) 體(ti) 表現出更高的一氧化氮水平,但長期生活在高海拔的漢族個(ge) 體(ti) ,表現出了比同海拔藏族個(ge) 體(ti) 更高的一氧化氮水平。因此,這個(ge) 結果否定了西方學者提出的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生理適應特征的假說。根據研究結果,他們(men) 提出了新的假說,即“一氧化氮鈍化調節”假說。

這個(ge) 假說認為(wei) ,藏族人群血液一氧化氮水平的調控,類似於(yu) 其血紅蛋白的調控。世居高海拔的藏族,與(yu) 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群相比有較高的血紅蛋白水平,這有利於(yu) 高原低氧環境下,機體(ti) 更有效地運輸氧。但高原藏族人群血紅蛋白的升高是有限度的,這源於(yu) 機體(ti) 對高原低氧的鈍化反應,從(cong) 而可以避免紅細胞過度增殖導致的慢性高原病。他們(men) 還通過低氧細胞實驗等,證實了藏族人群的一氧化氮鈍化調節,並通過群體(ti) 遺傳(chuan) 和遺傳(chuan) 相關(guan) 性分析,發現了一係列可能參與(yu) 一氧化氮鈍化調節的基因。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數據殺熟背後真相:每人都被100-1000個關鍵詞刻畫

    王林劉興隆懷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這位環境工程師經常在全國各地跑。2017年10月,在與幾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網約車平台服務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他們約了兩輛專車從杭州西溪喜來登酒店同時出發。...[詳細]
  • 科技讓“三農”插上騰飛的翅膀

    導讀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科技就像一根“杠杆”,撬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日喀則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服務“三農”水平,科技為地區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詳細]
  • 三江源現存雪豹千隻以上 “瀕危”變“易危”

    日前,記者從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獲悉,三江源地區雪豹種群數為1000隻以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雪豹從瀕危類別調整為易危類別。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紹,雪豹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高海拔生態係...[詳細]
  • 陽光產業助農增收

    索朗次仁是仁布縣切窪鄉普納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員,長期從事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獲得2011——2015年仁布縣“十佳”科技特派員稱號。2013年,索朗次仁到四川、甘肅、廣州、綿陽、雲南等地學習蜜蜂養殖技術,2014年他帶頭成立了“仁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