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簽
“當年搞‘兩(liang) 彈一星’時,我們(men) 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ye) 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wei) 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ye) 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再次感歎。事實上,近兩(liang) 年,他在多個(ge) 場合強調過這一觀點。
科學精神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結出的精神果實,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精髓,也是科學文化的核心。
“科學精神的內(nei) 涵具有進步性、時代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hui) 的進步而不斷充實、豐(feng) 富,對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zhuan) 注於(yu) 科技哲學研究的東(dong) 南大學人文學院呂乃基教授表示。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關(guan) 鍵節點,科學精神為(wei) 何被一再提起,如今的科學精神又有哪些具有時代意義(yi) 的內(nei) 涵?
科研的商業(ye) 化和職業(ye) 化考問科學精神
“近年來,全球科研界都麵臨(lin) 誠信問題,大背景是科研的商業(ye) 化和職業(ye) 化。”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分析,牛頓時代,人們(men) 做科研都是出於(yu) 興(xing) 趣,且大多以個(ge) 體(ti) 為(wei) 單位,和經濟利益不沾邊,愛因斯坦時代也大致如此。“而今天,當科學技術成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發表論文、科研的產(chan) 出中都夾雜著各種利益,能否堅守科學精神最本質的求真,凸顯為(wei) 重要問題。”
具體(ti) 到中國,龔克認為(wei) ,我們(men) 的科技發展長期受壓製,當意識到現代科技的落後導致國家貧弱想要追趕時,國家又正處於(yu) 動蕩中。“所以,改革開放初期,科技工作者想的是怎麽(me) 千方百計縮短技術上的差距,而在科學精神、科研倫(lun) 理等方麵的積累比較薄弱。”
“我們(men) 今天談到科技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具體(ti) 的技術和知識,而對於(yu) 基於(yu) 事實的科學精神,基於(yu) 實踐檢驗的、公開可重複的、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負責任的這些倫(lun) 理要求,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龔克分析。他說,1986年黨(dang) 的十二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jue) 議》,提到過要加強科學精神建設,但當時並未引起各方太多關(guan) 注。
除了實證、理性,還強調規範
杜祥琬強調,科學精神的核心永遠是追求真理,“要老老實實做學問,不能弄虛作假,現在還存在的一些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都是有違科學精神的”。
“剛到中物院工作時,我們(men) 科研樓走廊裏有‘三老’和‘四嚴(yan) ’兩(liang) 個(ge) 標語,我現在都印象深刻。”杜祥琬深有感觸,“‘三老’就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四嚴(yan) ’即‘嚴(yan) 格、嚴(yan) 肅、嚴(yan) 謹、嚴(yan) 密’,它強調的就是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還強調要銳意創新。“當年我們(men) 根本不知道氫彈怎麽(me) 做,但國家需要這個(ge) ,那就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現在新能源的利用涉及到很多儲(chu) 能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同樣需要創新。”杜祥琬說,“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未知,以科技的創新推動社會(hui) 的進步。”
“我們(men) 今天強調的科學精神內(nei) 涵與(yu) 20世紀初現代科學剛進入中國時肯定是不一樣的。”呂乃基認為(wei) ,在不同時代,科學精神以實證為(wei) 基礎的內(nei) 核不變,但會(hui) 有不同特質。
在呂乃基看來,目前中國的科學精神傳(chuan) 承發展進入新階段。“除了實證和理性的內(nei) 涵外,科學精神還強調要遵守規範。”
他具體(ti) 分析道,規範包括寬容、理解、協作、自律、他律,是規律意識和理性精神的行為(wei) 體(ti) 現。“科學之所以區別於(yu) 玄學和宗教信仰,在於(yu) 科學承認自己的易錯性,這就要求對於(yu) 認識過程中的錯誤和不同見解,要寬容和理解。進一步而言,寬容和理解也意味著各學科間、科學家之間需要相互協作和依賴。”呂乃基說。
同時,呂乃基分析,科學的社會(hui) 影響增大,科學家不僅(jin) 要考慮到自身的社會(hui) 責任和人類命運,而且需要在科研中遵守嚴(yan) 格的規範,堅守誠信底線,這也就是科學精神強調自律和他律的應有之義(yi) 。
家國情懷是科學精神的中國特質
除了時代特征,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科學精神也有國家和民族特質。
“家國情懷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精神的體(ti) 現。”杜祥琬認為(wei) 。
他回憶起“兩(liang) 彈一星”的故事。“那一批老科學家們(men) 有的是從(cong) 國外回來的,有的是國內(nei) 培養(yang) 起來的,但做起事來都奮不顧身。”杜祥琬說,“因為(wei) ,他們(men) 都深知中華民族經受的屈辱和災難,所以,想要讓民族振興(xing) 的願望特別迫切,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是他們(men) 的精神支柱。”杜祥琬強調,雖然今天科研的物質基礎與(yu) 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創新路上永遠困難重重,要克服這些困難,仍然需要科研人員的責任和擔當,要努力營建好的學風和創新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創新發展不能缺少科學精神的底色
不創新,無未來。不科學,無創新。一個創新的中國,必然是科學精神豐盈的中國。如果說創新發展鋪陳了新時代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壯麗畫卷,那麽科學精神就是這幅畫卷最為深沉的底色。千秋家國夢,求索科學魂。近代中國曆盡磨難...[詳細] -
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5月30日,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麵的構築與物性調控”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江穎等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兩個項目被科學家們昵稱為“陳獎”,每兩年評...[詳細] -
讓科學常駐
對科學來說,在這個即將結束的五月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各地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相關活動輪番上演,比較大型的活動至少包括全國科技周、中國科協年會、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2050雲棲大會以及即將舉行的全國科技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