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5月30日,在2018年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ti) 表麵的構築與(yu) 物性調控”等6個(ge) 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江穎等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這兩(liang) 個(ge) 項目被科學家們(men) 昵稱為(wei) “陳獎”,每兩(liang) 年評選一次,在科技界得到廣泛好評。作為(wei) 科技工作者中的優(you) 秀代表,在怎麽(me) 做好科研這個(ge) 問題上,“陳獎”得主有著自己的看法。
秘訣一:與(yu) 國家需求緊密結合是取得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38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孫業(ye) 樂(le) 研究員,因在“大氣複合汙染研究方麵做出了原創性成果,為(wei) 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本屆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他說:“與(yu) 國家需求緊密結合,是我工作取得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從(cong) 本次“陳獎”評選的結果看,科學家們(men) 的工作都與(yu) 國家需求緊密相關(guan) 。“水稻株型形成與(yu) 稻米品質調控的分子基礎”項目獲得陳嘉庚生命科學獎。這一項目的主要完成人是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院士。這一發現闡明了控製水稻株型發育的關(guan) 鍵基因及其調控機製,研究結果將應用在水稻育種、提升水稻產(chan) 量和品質等方麵,是關(guan) 係到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的基礎研究。李家洋說:“科學家要瞄準國家發展和強盛的需要、瞄準科學前沿,把科學發現、技術發展與(yu) 國家需求結合起來,這非常重要。”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院士領銜完成的“比天然金剛石更硬的人工材料的合成”項目獲得陳嘉庚技術科學獎。“我們(men) 在實驗室合成出比天然金剛石更硬的人工材料,這樣的材料在材料製備、科學研究、國防安全等方麵都有重要應用。”田永君說:“我們(men) 的研究需要很大投入,包括資金、人才、環境等各個(ge) 方麵,如果沒有國家做堅強的後盾是不可能完成的。做科研,必須把自己的興(xing) 趣與(yu) 國家需求結合起來。”
秘訣二:努力,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當被記者問到有什麽(me) 業(ye) 餘(yu) 愛好時,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li) 研究員想了想回答:“看比賽吧,除了足球看得少,其他比賽我都看。”孫業(ye) 樂(le) 說:“我原來喜歡打籃球,現在幾乎沒時間。”
幾乎沒有業(ye) 餘(yu) 時間,這是幾乎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現狀。科研的道路很辛苦,科研的競爭(zheng) 很激烈,要想做出成果,除了努力,沒有捷徑。吳蓓麗(li) 說:“我從(cong) 來沒有什麽(me) 朝九晚五,加班加點都是家常便飯。”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院士是陳嘉庚數理科學獎項目“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ti) 表麵的構築與(yu) 物性調控”的主要完成人。他的日程更緊張,因為(wei) 他還擔任科技管理職務——中國科學院前沿與(yu) 教育局局長。幾乎每天結束機關(guan) 的工作後,他都要回到實驗室加班,“從(cong) 5點、6點到11點,還要工作四五個(ge) 小時,再加上周末和假期,”高鴻鈞說,“我是個(ge) 科技工作者,離不開科研第一線。”
秘訣三:合作,依靠團隊的力量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因在實驗中發現了水分子中氫鍵的核量子效應,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江穎說:“成果的取得不是我一個(ge) 人的功勞,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在這個(ge) 聯合團隊中,有來自北京大學的科學家,也有來自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有物理學家,也有從(cong) 事儀(yi) 器研發的優(you) 秀人才。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依靠某個(ge) 科學家單打獨鬥已經不太可能產(chan) 生突破性成果,需要來自儀(yi) 器研發、軟件編程、計算科學等各方麵人才的協作,甚至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獲獎者都談到團隊的作用,認為(wei) 成果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田永君說,他所在的亞(ya) 穩材料製備技術與(yu) 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之所以能夠成果頻出,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支穩定的基礎研究團隊。
從(cong) 2004年開始,記者采訪過7次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多位“陳獎”獲獎者。其實,做好科研哪有什麽(me) 秘訣,隻有懷著為(wei) 國為(wei) 民的責任心、永葆對未知的好奇心,甘於(yu) 平淡、甘守寂寞,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韌性,全心全力地投入。而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責任和堅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腦科學專家: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適應高海拔臨界點
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29日披露,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適應高原臨界點。華南師範大學與西藏大學去年合作在廣東和西藏建立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係統研究了長期暴露在西藏地區的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認知功能變...[詳細] -
一堂"頂配"科普課
5月17日,吉林長春外國語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室裏,一堂“走進光的世界”的科普課正在進行。“同學們,這兩幅圖是‘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中拍攝到的地球畫麵,在這裏我們運用了光學遙感技術。”隨著一位白發老者的講解,兩張圖...[詳細] -
它將主導未來50年射電天文學發展命脈
“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是人類迄今為止計劃建造的最宏偉的天文觀測設備,將主導未來射電天文學50年的發展命脈,參與SKA是中國基礎科學領域和高科技產業走向國際舞台的最佳機遇。”在5月29日上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第六屆...[詳細] -
中科院FAST重點實驗室成立
隨著19波束裝置即將投入使用,FAST在超級計算方麵有何“秘籍”?29日,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在FAST現場舉行揭牌儀式。依托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重點實驗室旨在麵向國際天文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致力於低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