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科學精神是曆久彌新的發展要義

發布時間:2018-06-06 11:08:00來源: 科技日報

每個(ge) 時代都有每個(ge) 時代的精神氣質。

中國發展已進入新時代,改革創新是新時代中國至為(wei) 鮮明的一個(ge) 特質,而科學精神就是改革創新“皇冠”上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這些年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快進步、創新和普及,科學陽光普照下的中國正日益邁向創新發展的新境界。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必須看到,在我們(men) 的社會(hui) 裏,不科學的角落依然存在,非科學的問題依然不少,偽(wei) 科學的現象並未杜絕。極小部分科技人員學術不端、失信失範的行為(wei) ,極大地汙染科學空氣。甚而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也不時“冒”出一些有悖科學精神的言論。隻有在全社會(hui) 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我們(men) 才能把科技強國路走穩走實。

我們(men) 必須意識到,新時代中國正在開創的未來,是沒有任何參照係的未來,是一個(ge) 必須走我們(men) 自己路的未來。通向未來的道路無限光明,但其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我們(men) 可能會(hui) 遇到繁花似錦,也可能會(hui) 遇到荊棘密布,遇到許多交織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新挑戰、新問題。

解決(jue) 未來發展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尤其需要秉持科學精神,采取科學的態度,求得科學的方法。因為(wei) 曆史不會(hui) 給任何崛起圖強的國家太多試錯的機會(hui) ,懷有“科學、科學、再科學”的審慎和敬畏之心,我們(men) 才能盡量少犯錯誤,乃至不犯錯誤,至少不犯顛覆性錯誤。

新時代中國麵臨(lin) 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大概率就是全球新一輪的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大科學、群技術、融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科學技術、產(chan) 業(ye) 經濟、創新範式都呈現出革命性突破趨勢。誰能抓住新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曆史機遇,誰就將引領時代,反之就會(hui) 落後時代甚至被時代拋棄。

科學新發現、技術發明創新可能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未來在科學和技術上的價(jia) 值幾何,對產(chan) 業(ye) 、經濟、社會(hui) 乃至國家安全到底有什麽(me) 影響?精準判斷這些問題很難,但正因為(wei) 難度大,才更需要我們(men) 強化科學精神,提升科技創新前瞻能力,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把科技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校正和引領功能切實發揮出來。

弘揚科學精神還是新時代中國人承擔新的文化使命的內(nei) 在需要。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塑造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文化是我國發展圖強的要義(yi) 所在。在中國人的新文化使命中,如何更好弘揚科學精神、深化改革創新是不可回避、必須重視的一個(ge) 重大命題。把科學精神、創新文化更好在中國社會(hui) 樹立起來,必將為(wei) 中國夢增添更多光彩和力量。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簽

    “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我們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詳細]
  • 創新發展不能缺少科學精神的底色

    不創新,無未來。不科學,無創新。一個創新的中國,必然是科學精神豐盈的中國。如果說創新發展鋪陳了新時代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壯麗畫卷,那麽科學精神就是這幅畫卷最為深沉的底色。千秋家國夢,求索科學魂。近代中國曆盡磨難...[詳細]
  • 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5月30日,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麵的構築與物性調控”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江穎等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兩個項目被科學家們昵稱為“陳獎”,每兩年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