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質疑是有門檻的——兼論中國"民科"現象
學術爭(zheng) 論、科學質疑是有門檻的。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yu) 公眾(zhong) 更全麵了解當下有關(guan) 轉基因的爭(zheng) 論,也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盛行的“民科”現象。
近年來最轟動的“民科”事件當屬郭英森和他的“引力波”了。“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等標題一度在社交媒體(ti) 瘋轉。這些言論給人一種錯覺:民間科學家裏蘊藏著重大理論創新,而他們(men) 卻不被尊重,甚至被打壓,進而認為(wei) 科學界迷信權威,缺少質疑的土壤。
事實上,科學精神中的質疑並不是隨口否定他人。質疑前人的結果和結論,說的是不可先入為(wei) 主地相信書(shu) 本和權威。“科學”不等於(yu) “正確”,而是意味著可以被質疑,這正是科學的精髓所在。
然而,科學質疑應是質疑者經過大量思考和探索後,指出相關(guan) 理論中可能存在的某種錯誤。
簡言之,科學雖對任何人敞開大門,但是有門檻的,接受必要專(zhuan) 業(ye) 的訓練才能掌握科學方法並形成科學思維。要具備質疑和推翻科學結論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學習(xi) 的,而且這是一種分門別類的學習(xi) 。
反觀中國的“民科”,有人號稱推翻了牛頓經典力學,創立了全新的運動力學理論,有人說自己可以證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錯的,等等,他們(men) 中的絕大多數人並未接受係統科學訓練,缺乏基礎理論知識儲(chu) 備。一上來就宣稱解決(jue) 某個(ge) 重大科學問題、推翻著名科學理論,這樣的質疑顯然不是科學的質疑。
科學上有個(ge) 術語叫“範式”,指的是“開展科學研究、建立科學體(ti) 係、運用科學思想的坐標、參照係與(yu) 基本方式,建立科學體(ti) 係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yu) 基本功能。”“民科”大多數都沒有遵循這種範式,這使得他們(men) 與(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科學共同體(ti) 溝通困難。他們(men) 卻將“難以溝通”理解為(wei) 不被尊重、被打壓。事實上,“民科”的“委屈”並非源於(yu) 不被接納,而是其所謂的“顛覆”或重大科學突破通常不具有任何科學意義(yi) 上的價(jia) 值,也無法在科學體(ti) 係裏形成學術討論。
同時,質疑還意味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於(yu) 自我否定的執著精神。但我們(men) 所見的“民科”往往缺少這種特質。他們(men) 大多偏執地認為(wei) 自己懷揣著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學理論,任何人的不同意見都聽不進去,認為(wei) 你不懂,或者認為(wei) 權威在打壓他,又或者認為(wei) 別人要剽竊他的理論。
科學探索,特別是基礎科學探索,通常是由少數經過係統和專(zhuan) 業(ye) 訓練的人來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簡單的腦洞大開或是另辟蹊徑就能做好的。隨著科學的進步,門檻越來越高,對於(yu) 沒有專(zhuan) 業(ye) 知識,不遵循科學研究範式的“民科”們(men) 來說,重大理論突破無異於(yu) 癡人說夢。
科學需要質疑,但不應鼓勵和鼓吹“民科”們(men) 缺少理論支持和科學方法的質疑,特別是輿論應該冷靜客觀地引導他們(men) ,而不是慫恿他們(men) 沿著偏執的道路走下去。科學質疑,理性判斷,才是一個(ge) 社會(hui) 真正值得嗬護的科學精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難免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詳細] -
中美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一億年前熱帶蛙類
記者14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了解到,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鑒定並描述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詳細] -
6分重要,科學事實更重要
近日,多地考試院發布公告確認,全國理綜一卷第八題AB選項都給分。公告認為,雖然題目本身並無問題,但不同群體從不同角度對選項會產生不同理解。公告出得及時,也讓眾多在兩個選項之間糾結的考生吃了定心丸。但馬上也引發了爭議...[詳細] -
科學研究需要“不變通”的“傻勁”
“C919大型客機藍天圓夢,時速超過350公裏的‘複興號’實現商業運營,‘藍鯨一號’鑽探平台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一批批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凝聚的是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展現出的是他們的科學精神。”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總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