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科學研究需要“不變通”的“傻勁”

王海濱 王玉芳 發布時間:2018-06-15 09:55:00來源: 科技日報

“C919大型客機藍天圓夢,時速超過350公裏的‘複興(xing) 號’實現商業(ye) 運營,‘藍鯨一號’鑽探平台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一批批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凝聚的是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展現出的是他們(men) 的科學精神。”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杜兵說,“科學研究是人類解釋未知、拓展已知、追求真知的理性活動。這個(ge) 活動,需要責任擔當和科學精神。”

日前,杜兵應邀來到山西科技大講堂做講座,其間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采訪。

絕不允許用“差不多、還行吧、好像、湊合”

在杜兵看來,科學精神可概括為(wei) 六個(ge) 字:求真、奮鬥、奉獻。“有的人總喜歡‘變通’,比如‘繞著紅燈走’‘抄著捷徑走’。但是,科學研究就不能有絲(si) 毫的變通手段,必須具備一絲(si) 不苟的精神。”杜兵說,“我們(men) 要做到對一種技術和質量精益求精,恰恰需要一種不變通的‘傻勁’。”

“幹科研首要的就是求真精神,意思意思、糊弄糊弄,那就別幹。”杜兵說。

“小夥(huo) 子,考試考得怎麽(me) 樣?”“還行吧,差不多。”杜兵拿人們(men) 常用的這些口頭禪舉(ju) 例,“急功近利、幹活比較糙,這體(ti) 現的都是不求真,更別說這樣的口頭禪,在科研工作中是絕不允許的。科研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偽(wei) ,一個(ge) 小數點、一個(ge) 字母完全可能從(cong) 根本上改變運行程序。”

科學家一樣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但做起科研來就來不得半點馬虎草率、感情用事。

杜兵對自己帶的碩士、博士有一個(ge) 要求,就是絕不允許用“差不多、還行吧、好像、湊合”這類詞。“不盲信權威,隻追求真理”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素質。對於(yu) 科學家來說,善於(yu) 獨立思考、嚴(yan) 謹作風正是求真的生動體(ti) 現。一個(ge) 小疑問,就是探索的動力和起點,而一個(ge) 小差錯,也會(hui) 釀成大禍。因此,科學研究就在我們(men) 身邊,求真務實、勇於(yu) 創新的科學精神更需常伴身邊。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裏。”說的就是這個(ge) 道理。

“功成不必在我”

“搞科研沒有奉獻精神,很難實現目標。”杜兵說。

科研工作單調、枯燥,甚至是寂寞的。作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不僅(jin) 要冬忍三九、夏耐三伏,雙耳不聞窗外喧囂,還要大度無私,有胸懷。

“播種的時候我出現,秋收的時候沒有我,很多科學家都這樣,”杜兵說,“就拿令人敬仰的‘院士’來講,很多科研成果,是經過他的老師、老師的老師,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研究而來,並非某一人之功。”這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奉獻精神。

奉獻也許不僅(jin) 僅(jin) 指個(ge) 人榮譽和利益的犧牲,有時是一場孤獨的長跑。多少科研人員隱姓埋名一生,卻無怨無悔。正是這種博大情懷與(yu) 奉獻精神,支撐起科技崛起的骨架。

“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正是科學精神的體(ti) 現。”杜兵說,“因為(wei) 四十多年前我們(men) 就擁有研製大型運輸機的夢想,正是這種對大飛機的不懈追求和科研人員的不懈奮鬥,才有了今天的C919。”

“現在有些浮躁,大家都想出大成果,但沒有那麽(me) 容易。”杜兵說,“想一年就要出來大成果,兩(liang) 年就顛覆,這種概率很低。所以我們(men) 需要持續的奮鬥精神。”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研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在杜兵看來,如今對奮鬥在科研道路上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這條路也是長征,就像當年的紅軍(jun) 一樣。堅韌、頑強、勇敢、團結、拚搏、奮鬥,都是為(wei) 了理想不斷克服千難萬(wan) 險的動力。

他希望,這樣的艱苦奮鬥精神能不斷傳(chuan) 承至一代代科研人。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自然》係列文章解讀我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新規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麵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麵改革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詳細]
  •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簽

    “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我們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詳細]
  • 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5月30日,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麵的構築與物性調控”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江穎等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兩個項目被科學家們昵稱為“陳獎”,每兩年評...[詳細]
  •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

    製度約束再嚴一些,製度激勵更豐富一些,製度保障更有力一些,隨著廣大科研人員的誠信意識顯著增強,全社會的誠信基礎和創新生態持續鞏固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必將具備更堅實的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