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從"高極"走向"三極":我科學家倡議國際極地科學研究協同作戰

楊雪 發布時間:2018-06-22 08:41:00來源: 中國科技網

“第三極作為(wei) 世界最高極,與(yu) 南極、北極共同組成地球的三極。它們(men) 都有大量冰川,是響應氣候變化的引擎。”6月20日,在瑞士達沃斯舉(ju) 辦的極地開放科學大會(hui) 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向全世界科學家介紹了“三極計劃”的構想。

三極在地理上“遙不可及”,但在環境和氣候上“遙相關(guan) ”。除了冰川變化過程相似,西風帶和季風帶也將三極緊緊聯係起來。

姚檀棟說,上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就在《兩(liang) 極之間》中提出三極的重要性。但100年前赫定的所見所聞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三極的冰川變化給低海拔沿海地區帶來海平麵上升的威脅。“我們(men) 需要構建科學研究共同體(ti) ,來探討三極共同的科學問題。”

尚待解開的“三極”關(guan) 聯研究

“地學是係統科學,三極的共同點首先是冰凍圈,但兩(liang) 極有海洋。”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可說,格陵蘭(lan) 和南極大陸的研究與(yu) 青藏高原類似,冰下麵是陸地;離開陸地,冰下麵是海,研究方法就不一樣了。即使南極和北極的相似度如此高,國際上也一直是分開研究的。科學家有慣性思維,如何讓大家接受三極聯合的思路?陳大可認為(wei) ,一定得把三極之間的聯係及其對地球係統的作用說清楚說透徹。

在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陳德亮看來,三極研究的共同難點是觀測條件極其惡劣,特別是青藏高原,點滴數據都來之不易。他說,數據是研究的基礎,然後才能到模型、理論、預測。如果把三極關(guan) 聯起來研究,係統地建立數據共享機製,就能大大提高科研效率,避免現在的低水平重複。

陳大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cong) 全球範圍看,南極和北極的研究力量大,但各管一攤;我國反過來,第三極研究世界領先,兩(liang) 極的力量相對弱,但從(cong) 國家層麵是在一起的。“這是優(you) 勢。現在,我國科學家由第三極帶動兩(liang) 極發起三極計劃,關(guan) 鍵要把國際上兩(liang) 極的研究力量請進來。”

氣候變化引起一係列環境的響應,除了冰凍圈,還有生態係統、水資源、多樣性、大氣環境等。陳德亮說,從(cong) 社會(hui) 意義(yi) 看,中國科學家倡議的國際三極計劃,聚焦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將有助於(yu) 提高全世界科學家預測、應對全球變化的效率。

期待“三極計劃”的頂層設計和細化

這幾天,在達沃斯會(hui) 議中心很容易見到東(dong) 方麵孔,據了解有100多位中國科學家參加了這次大會(hui) 。“冰凍圈隻是我們(men) 第三極研究領跑的一個(ge) 方麵,實際上,在生態係統、水文、大氣等方麵我們(men) 都很強。”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徐柏青說。

在陳德亮看來,與(yu) 國外研究所分散、體(ti) 量小的特點相比,中國有一大批特別能吃苦的地學研究人員,這是一種舉(ju) 國優(you) 勢。但他也看到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體(ti) 量大但協調機製不暢,部門之間有壁壘,頂層設計不夠,缺乏領頭羊科研單位。“在國際合作上,國外小而散的研究所反而做得好,值得借鑒。”

至於(yu) 具體(ti) 細化方案,陳大可建議製定針對各極的子計劃。“比如,我們(men) 有南極大陸的照亮冰蓋計劃,要從(cong) 印度洋到太平洋、橫跨整個(ge) 南極大陸,在冰蓋上做一個(ge) 大斷麵。此外還有南大洋的繞極大圓環計劃、北冰洋長期觀測計劃。”陳大可提出,子計劃可以納入已有計劃,也可以與(yu) 國際上的一些相關(guan) 計劃結合。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高原上有一群科研“犛牛”

    科學精神麵麵觀本報記者張蘊6月6日上午8時,90歲高齡的楊永昌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辦公室,頭一件事,就是認真擦洗放大鏡,然後對準植物標本,開始他新一天的工作。楊永昌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植物區係分類、係統演化和植物資源開發利...[詳細]
  • 從青藏高原冰芯中找尋火的蹤跡 研究顯示近年喜馬拉雅沿線春季森林火災增加

    W020180228549419354950.jpg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從冰裏“看”到了火的記錄。5月11日,中科院青藏所助理研究員遊超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根據冰芯裏檢測到的左旋葡聚糖含量變化,發現1990年以來,亞熱帶亞洲地區生物質燃燒呈增強趨...[詳細]
  • 胸懷大愛,灌溉科學的種子

    f152483e06da45449aea3cb9df240c8d.jpg
    他是紮根山川大地研究植物的科學家,是春風化雨培養人才的教育家,還是為科普事業盡心盡力的社會活動家。他用53年時間做了別人用100年才能做完的事。他是鍾揚。本報記者楊雪從複旦大學出來,灰暗的天空飄起小雪花,上海迎來2018...[詳細]
  • 青藏科考將登頂珠峰並首次取回雪冰樣品

    e4d00077fd542ecf995.jpg
    “開完會,就要開始跨越珠峰專題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去年,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正式啟動。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學大發現,那麽時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