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踐行科學精神,自身修養與外部環境缺一不可

劉海英 發布時間:2018-06-28 10:36: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學精神內(nei) 涵豐(feng) 富,可能每個(ge) 科研人員都會(hui) 有不一樣的解讀。怎麽(me) 理解科學精神?又如何踐行和弘揚科學精神?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專(zhuan) 家潘忠禮教授。

了解科學,才能更好理解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對於(yu) 普通大眾(zhong) 來說,應該怎樣理解科學精神這一概念?

潘忠禮:我們(men) 要談科學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什麽(me) 是科學,什麽(me) 是精神,這樣才會(hui) 理解科學與(yu) 精神結合後所具有的內(nei) 涵,理解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而談到科學,從(cong) 廣義(yi) 上看,科學涵蓋了自然、社會(hui) 、思維等領域,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當今由於(yu) 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人們(men) 在談到科學時,往往會(hui) 自然聯想到自然科學,進而在實踐中出現了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這樣的分類。但無論怎樣分類,這些科學都是知識和過程的結合體(ti) ,都具有令人激動、有用、不斷發展和全人類參與(yu) 的特性。而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外在表現為(wei) 一種心態和態度。科學精神,則指的是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秉持的精神,除了體(ti) 現其對科學的態度外,同時反映了其在科學實踐中的操守。

科技日報:在您眼中科學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是什麽(me) ?

潘忠禮:人們(men) 對科學精神有著諸多的定義(yi) ,我認為(wei) ,科研人員所秉持精神的最重要的內(nei) 涵是誠實,同時還有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具體(ti) 體(ti) 現在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尋根問底,循序漸進,係統性地尋找答案。

自身修養(yang) 與(yu) 外部環境缺一不可

科技日報:認可科學精神是一回事,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科學精神又是一回事,作為(wei) 一名科研人員,怎樣才能在科研實踐中切實踐行您眼中的科學精神呢?

潘忠禮:要在科研過程中踐行科學精神,其實很不容易,需要科研人員自身具有對科學知識的熱切渴求和良好的科學態度,當然同時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隻有對科學知識抱有極大熱情,科研人員才會(hui) 有探索真相的勇氣;隻有具有挑戰現有科學知識和未知科學知識的勇氣,他們(men) 才能揭示科學的真理,使科學進步。縱觀科學發展的曆史,很多重大發現並非在預期之中,而是在科學實驗失敗或非預期結果出現後,依靠研究者挑戰一切的慧眼所發現。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探索和挑戰的勇氣對科學發現非常重要。作為(wei) 一名科研人員要勇於(yu) 求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才能解決(jue) 理論和實際問題。

科技日報:您提到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怎麽(me) 理解這個(ge) 外部環境?

潘忠禮:我所說的外部環境,指的是科研氛圍和政策的支持。給科研人員一個(ge) 寬鬆的環境,才能促其在科研過程中保持誠信。良好的科研體(ti) 製和政策應該允許失敗,因為(wei) 在失敗的過程中,也同樣可能產(chan) 生新的科學知識。一個(ge) 科研項目,如果是建立在嚴(yan) 格的科學可行性評估基礎之上,並且具有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法來實現項目目標,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就應該是一個(ge) 好的科研項目。

如果不許失敗或獲得非預想的結果,將造成科研人員為(wei) 完成任務或達標而弄虛作假,做出學術不端行為(wei) ,這是科學精神所不能允許的。政策要給科研人員自由的發揮空間,才會(hui) 利於(yu) 科學的進步。

理性看待科研成果至關(guan) 重要

科技日報:如您所說,要踐行科學精神,科研人員的自身修養(yang) 與(yu) 外部環境缺一不可。但不能否認,在實際工作中,考核評價(jia) 是科研人員及其所屬機構都要麵對的問題,或者說是壓力,您怎麽(me) 看待這個(ge) 問題?

潘忠禮:要弘揚科學精神,讓一位研究人員始終對科學問題抱有積極的熱情,始終秉持科學精神踏踏實實地搞研究,實事求是地、理性地看待其科研結果至關(guan) 重要。

科學研究既要有數量也要有質量,不應片麵地追求獲取專(zhuan) 利和發表文章的數量。專(zhuan) 利或論文數量雖然可以反映一個(ge) 人的工作量,但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其對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片麵追求發表文章和獲取專(zhuan) 利的數量,若這些文章和專(zhuan) 利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沒有貢獻和影響,則浪費了科研人員的大量精力以及眾(zhong) 多的社會(hui) 資源。

此外,在科研過程中避免頻繁進行項目驗收和鑒定也很重要,因其很有可能造成科研人員用不實的結果來應付驗收和鑒定;同時過多的成果驗收和鑒定也會(hui) 分散科研人員的精力,無益於(yu) 科學精神的形成和發揮。

科技日報:您怎樣看待我們(men) 現今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

潘忠禮:一個(ge) 良好的科學研究體(ti) 製和政策要能夠理性對待科研成果問題,要實事求是。隻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在社會(hui) 和科研實踐中得到尊重和弘揚,才會(hui) 使科學體(ti) 現其本質,使科學成果具有價(jia) 值。在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的科研體(ti) 係和成果的評價(jia) 應該進入一個(ge) 從(cong) 量到質的轉型期,它不但要有助於(yu) 科學的進步,同時要有利於(yu) 良好科學精神的形成,讓其在科學研究中得以體(ti) 現。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學質疑是有門檻的——兼論中國"民科"現象

    學術爭論、科學質疑是有門檻的。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公眾更全麵了解當下有關轉基因的爭論,也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盛行的“民科”現象。近年來最轟動的“民科”事件當屬郭英森和他的“引力波”了。“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詳細]
  •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難免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詳細]
  • 6分重要,科學事實更重要

    近日,多地考試院發布公告確認,全國理綜一卷第八題AB選項都給分。公告認為,雖然題目本身並無問題,但不同群體從不同角度對選項會產生不同理解。公告出得及時,也讓眾多在兩個選項之間糾結的考生吃了定心丸。但馬上也引發了爭議...[詳細]
  • 科學研究需要“不變通”的“傻勁”

    “C919大型客機藍天圓夢,時速超過350公裏的‘複興號’實現商業運營,‘藍鯨一號’鑽探平台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一批批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凝聚的是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展現出的是他們的科學精神。”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總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