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高原反應 喝“高氧水”沒用
最近網上有消息稱,鄭州的祝先生到青海旅遊,當大巴車到達湟源縣休息時,幾個(ge) 身穿白大褂的人便上車以每瓶150元的價(jia) 格叫賣“高氧水”,並聲稱可以預防高原反應。不少遊客為(wei) 了以防萬(wan) 一購買(mai) ,但有遊客搜索後發現同樣品牌的“高氧水”網上售價(jia) 僅(jin) 為(wei) 25元一瓶。
什麽(me) 是“高氧水”?“高氧水”真的可以預防高原反應嗎?對此,記者采訪了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新橋醫院呼吸內(nei) 科胡明冬教授。
“高氧水”隻有極少氧氣會(hui) 經黏膜吸收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謂“高氧水”,是通過加強壓力將更多的氧氣壓進水裏,一般每升水中的含氧量高於(yu) 35毫克。但是健康成年人每次的呼吸量約為(wei) 500毫升空氣,在一個(ge) 標準大氣壓下約合140毫克氧氣,比“高氧水”中的氧氣含量高多了。
更何況,“高氧水”是通過強大的壓力把氧氣壓進水裏,一旦在常規環境中打開,在正常的大氣壓下,額外溶解進水裏的氧氣就會(hui) 釋放出來,原理就跟打開可樂(le) 罐時冒氣泡一樣。即便把“氧氣”喝進胃,它也不可能像呼吸一樣進入肺內(nei) 和血液交換,有可能隻有極少數喝進去的“氧氣”會(hui) 經黏膜吸收。因此,靠喝“高氧水”來預防高原反應,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急性慢性高原反應各有應對措施
高原反應,亦稱高原病、高山病,嚴(yan) 格說是高原病的一種分型。是人體(ti) 急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於(yu) 低壓低氧環境後產(chan) 生的各種不適,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常為(wei) 前額和雙顳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用口呼吸、輕度活動等可使頭痛減輕。
高原反應分為(wei) 急性、慢性兩(liang) 大類。急性高原反應進入海拔3千米以上時,第1—2日症狀最明顯,後漸減輕,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數可持續存在。主要表現為(wei) 頭痛、記憶與(yu) 思維能力減退及失眠、多夢等,呼吸深、頻率增加、心動過速。部分患者有嘴唇發紫、血壓升高等症狀。一旦有這些症狀,在症狀未改善前,應臥床休息和補充液體(ti) 。有條件應及時進行“吸氧療法”,這是最快緩解症狀的方式。
如果“吸氧療法”沒改善症狀,就需要針對出現的症狀服用藥物,如頭痛者應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普魯氯呱嗪;惡心嘔吐時,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呱氯丙嗪);反應較重者酌情選用鎮痛、鎮靜、止吐等藥物對症治療,如去痛片、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
如果在休息、吸氧、藥物幹預的情況下症狀都沒有得到緩解,甚至有加重的情況,那就必須盡快將患者轉送到海拔較低的地區,相應的症狀就會(hui) 明顯改善。
慢性高原反應是急性高原反應持續3個(ge) 月以上症狀不消失,表現為(wei) 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氣短、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和顏麵水腫,有時發生心律失常或短暫性昏厥。此類患者首先應轉送到海平麵地區居住,對於(yu) 重症者夜間給予低流量吸氧能緩解症狀。必要時可用輕緩利尿劑如醋氮酰胺或用氨茶堿口服等治療。也可以服用乙酞唑胺或酯酸甲經孕酮等藥物,以改善氧飽和度。
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高原反應,最好的應對辦法是休息,減少機體(ti) 的氧耗,同時要注意保暖、防曬、防風等。治療基本原則是早期診斷,避免發展為(wei) 嚴(yan) 重高原病。
去高原前要提前做好“功課”
從(cong) 未進入過高原者,在去高原之前最好做個(ge) 全麵體(ti) 檢,根據體(ti) 檢結果請醫生分析是否適合去高原,在去高原前應戒煙禁酒;進入高原前應對心理和體(ti) 質進行適應性鍛煉,如有條件最好在低壓艙內(nei) 進行間斷性低氧刺激與(yu) 習(xi) 服鍛煉,使機體(ti) 能夠對於(yu) 由平原轉到高原缺氧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生理調整。
準備去高原者都應做足功課,帶足一些常用藥物、衣物,在抵達高原前一周,可以服用藥物“乙酰唑胺、地塞米鬆、刺五加、複方黨(dang) 參、舒必利”等,這些藥物可以提高血紅蛋白,增強血液循環,有效減少高原反應,進入高原之後,可服用“高原安”等藥物,這類藥物具有止頭痛等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高原反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有器質性疾病、嚴(yan) 重神經衰弱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高原上有一群科研“犛牛”
科學精神麵麵觀本報記者張蘊6月6日上午8時,90歲高齡的楊永昌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辦公室,頭一件事,就是認真擦洗放大鏡,然後對準植物標本,開始他新一天的工作。楊永昌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植物區係分類、係統演化和植物資源開發利...[詳細] -
野犛牛:被忽視的荒野“符號”
7300年前,因為對一種野生動物成功進行了馴化,這才使人類後來永久性征服青藏高原成為了可能,它就是威武又神秘的野犛牛。馴化犛牛種群的擴大對當地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也正是隨著人類規模和農業生產的擴...[詳細] -
西藏腦科學專家: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適應高海拔臨界點
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29日披露,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或存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適應高原臨界點。華南師範大學與西藏大學去年合作在廣東和西藏建立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係統研究了長期暴露在西藏地區的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認知功能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