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生進村記
羅錦容做夢也沒想到,他們(men) 這個(ge) 粵北山區的省定貧困村,會(hui) 和遙不可及的人工智能扯上什麽(me) 關(guan) 係,哪怕聽別人解釋了半天,她也沒大弄明白,人工智能到底是個(ge) 啥。
那是去年10月底,一貫自覺身體(ti) 不錯的羅錦容漸漸感覺心慌氣短,心跳加快。在廣東(dong) 省陽山縣七拱鎮隔坑村衛生站,村醫黃素英看出了不正常,但又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從(cong) 隻有半個(ge) 鞋盒大小的盒子裏,她拿出一台嶄新的簡易心電儀(yi) ,小心翼翼地給羅錦容戴上。“不管怎麽(me) 樣,先試一試。”
幾分鍾後,心電檢測完成,手機提示:“考慮心髒主動脈瓣關(guan) 閉不全,建議入院進一步檢查”。
“你一個(ge) 醫生都搞不清的情況,它就能知道?”把脈問診攸關(guan) 性命,羅錦容死活也不相信,一台機器說的話能靠譜。
黃素英心裏也沒底。可作為(wei) 醫生,她不敢掉以輕心,見病人說話間就要打道回府,隻能極力勸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真是主動脈瓣關(guan) 閉不全,慢慢會(hui) 引起心肌衰竭,嚴(yan) 重的危及生命!”好說歹說,終於(yu) 將羅錦容勸去了陽山縣人民醫院,細細一查,還真就是。羅錦容當即入院,一住就是10天,出院後,見人就念叨:“沒想到,這小小手機,還是個(ge) ‘神醫’!”
其實,強大的不是黃素英的手機,而是遠在200多公裏外的人工智能診療係統。作為(wei) 手機裏隨時隨地可以問診的智能助手,由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孵化的“AI醫生”,目前已經引入陽山縣55個(ge) 貧困村。村民從(cong) 疑慮到信服,村醫從(cong) 抗拒到接受,邊遠貧困山村的醫療生態正悄然改變。
短暫的熱鬧過後,在城市推廣順利的網絡醫院,在偏遠農(nong) 村卻接連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夾在粵桂湘三省區交界處的陽山縣群山環繞,村、鎮醫療水平落後。交通不便,距離遙遠,崎嶇漫漫的看病路,令村民苦不堪言。
最遠有多遠?從(cong) 秤架瑤族鄉(xiang) 往“廣東(dong) 第一峰”上攀,快到頂的位置有一個(ge) 太平洞村,平均海拔1200米。住在那裏的瑤胞,光是下山到鄉(xiang) 裏來,開車就得兩(liang) 個(ge) 多小時,鄉(xiang) 到縣又得兩(liang) 個(ge) 小時。如果是縣醫院派出救護車,一個(ge) 來回就要8個(ge) 小時。“要是碰上極端惡劣天氣,根本都別想出得來。”陽山縣衛計局局長蔡喜剛這樣形容。
為(wei) 了讓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2015年4月,陽山縣成為(wei) 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對口幫扶縣。
怎麽(me) 幫呢?醫院吵成了一鍋粥。“全院一共2000多名醫護人員,年門診量超過150萬(wan) 人次,每年派出十幾人常駐縣醫院還勉強湊合,哪還有人再到鄉(xiang) 鎮、到村裏?”“陽山全縣13個(ge) 鎮衛生院、159個(ge) 村衛生站,互相又隔山隔水,幫扶起來困難重重!”議論紛紛中,院長田軍(jun) 章拍板,將上年醫院建設的網絡醫院終端向下延伸到這159個(ge) 村衛生站。網絡醫院是AI醫生的前身,通過遠程會(hui) 診、網上轉診,讓邊遠貧困村民共享“互聯網+醫療”的成果。
電腦布下去了,網絡接通了,係統裝上了,培訓也開展了,短暫的熱鬧過後,在城市和珠三角地區推廣順利的網絡醫院,在偏遠農(nong) 村卻接連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很多村民、村醫隻會(hui) 講白話,甚至是當地少數民族的土話,好不容易視頻連線接上了專(zhuan) 家,卻是雞同鴨講,一氣之下,幹脆關(guan) 了視頻”“有時候,專(zhuan) 家網上會(hui) 診後開出了處方,可村醫拿著到自己的衛生站一比對,一種藥都沒有”“還有一些年齡偏大的村醫,對網絡有一種本能的抗拒,不肯學、不願用,仍頑固地按老經驗看病,新設備剛裝上就閑置”……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派駐陽山縣醫院任院長的張剛慶苦笑著說。
“原來我們(men) 想得比較理想化,讓村民一步到位直通省城三甲醫院,真正做起來才發現,網絡隻是打開了一扇窗,透過它,能看到城鄉(xiang) 醫療水平的鴻溝有多大;很多結構性、製度性偏差造成的問題,不能指望網絡一通就自動解決(jue) ,需要我們(men) 在工作推進中不斷探索。”張剛慶坦言。
網絡醫院在鄉(xiang) 村一邊推開,一邊解決(jue) 碰撞出的新問題。
為(wei) 了解決(jue) 溝通的問題,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幫助陽山縣醫院搭建了一個(ge) 網絡醫院平台,遇到疑難雜症,由村衛生站先連線縣醫院,縣醫院解決(jue) 不了的,再請求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進行網絡會(hui) 診,既提高了縣醫院的積極性,又解決(jue) 了溝通問題。
用藥問題受到藥品采購體(ti) 係的製度性製約,村一級配備的都是基本藥。要讓“急藥”真正成為(wei) “基藥”,陽山縣出麵,幫助村衛生站建立自己的藥品庫,對照省裏專(zhuan) 家開出的處方,選擇同類型藥物來替代。
針對不願用網的使用習(xi) 慣問題,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專(zhuan) 門撥付30萬(wan) 元,根據後台使用網絡醫院的記錄,給村醫相應的獎勵,逐漸培養(yang) 網上問診的習(xi) 慣。
3年多的運作,網絡醫院在陽山縣各鎮各村逐漸運行順暢,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大崀鎮一位村民患有慢性胃炎,反反複複,始終不能根治。衛生站開通網絡醫院後,村醫黃洪基連線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專(zhuan) 家,對症開了一服中醫方子,患者堅持服用後,到現在兩(liang) 年多了都沒有再犯。
“這位村民後來又帶了七八個(ge) 人到衛生站來,讓我開電腦,說要看省城的大醫生。”黃洪基笑著說。
後台專(zhuan) 家忙得不堪重負,遠端村醫焦急等待連線,當看病“排隊難”延伸到線上,AI醫生來了
隨著想通過網絡“看到省城大醫生”的基層群眾(zhong) 越來越多,廣東(dong) 省網絡醫院接診量水漲船高,4年已逾1700萬(wan) 人次,每日問診量從(cong) 最初的幾十人次飆升到4萬(wan) 人次。
新的問題又產(chan) 生了。
一頭,後台的專(zhuan) 家醫生忙得不堪重負;另一頭,遠端的村醫有時一連撥幾十分鍾連不上線,也急得牢騷滿腹:“這網絡醫院關(guan) 鍵時候能不掉鏈子嗎!”
當看病“排隊難”延伸到線上,人工智能的出現便順理成章。
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孵化的AI醫生APP“叮唄醫生”,已開放給公眾(zhong) 免費使用;2018年7月,原廣東(dong) 省衛計委啟動互聯網+健康扶貧AI醫生村村通行動,將這款應用引入貧困鄉(xiang) 村,陽山縣的55個(ge) 貧困村,又喝上了這碗“頭啖湯”。
從(cong) 桌麵大屏到移動小屏,從(cong) “人人對話”到“人機對話”。村醫倍感困惑,網絡問診繁忙,一部手機能解決(jue) 得了嗎?村民也心存疑慮,這小小手機,能像醫生一樣給人看病?很多人最初的想法,和羅錦容一樣:“蒙人的吧?”
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叮唄醫生”是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發的一款智慧醫療應用。它匯集整理了11.8萬(wan) 多條醫學詞條、3674種疾病、5375種臨(lin) 床表現、4495個(ge) 化驗指標、1773個(ge) 檢查標誌物、180萬(wan) 條醫療知識點的相互關(guan) 聯經驗、456份單病種臨(lin) 床指南、3億(yi) 份三甲醫院醫療病曆等龐大的診療數據庫和知識圖譜;並通過深度學習(xi) 形成了自主診斷能力。田軍(jun) 章介紹,目前“叮唄醫生”已經覆蓋了300多種常見病,囊括了普通社區醫院日常診斷的90%的病種;而其診療效果,經測算基本達到中級以上醫師專(zhuan) 業(ye) 水平。
大夏天,黎埠鎮大塘村村民張木林幹農(nong) 活時突然昏迷,村醫王玉蓮聽聞後跨上摩托車直奔地頭。臨(lin) 走時,特地帶上了已安裝AI醫生APP的手機和剛下發到村衛生站的簡易心電儀(yi) 。
“我一開始還懷疑是中暑,幸虧(kui) 隨身帶上了這些設備。”不會(hui) 看心電圖的王玉蓮想起來這驚險一幕,還是直呼幸運。“連上設備不到5分鍾,手機上出結果了,疑似心梗,要求含服硝苯地平。”
王玉蓮說,這些年,農(nong) 村心腦血管病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men) 這些村醫水平低,以前看病心裏都是抖抖的。現在有了AI醫生,心裏就踏實多了;而且這是可移動的,病人來不了,我可以過去,隨時隨地都能看。”
有的視其為(wei) “幫手”,有的認為(wei) 是“搶飯碗”,村醫在學習(xi) 如何同AI醫生相處,AI醫生也在不斷優(you) 化
不是所有的村醫,對待AI醫生的感情都像王玉蓮一樣。AI醫生的到來,讓不少村醫驚呼“狼來了!”
陽城鎮五愛村的村醫梁家榮如今AI醫生用得不少。不過,來看病的村民發現,他很少當著病人麵擺弄手機,都是等病人回去後,再點開AI醫生一點點查。“大家一看,我沒搞明白的,手機都知道,那我還怎麽(me) 混?”這種“搶飯碗”的想法,是不少村醫對AI醫生心有顧慮的原因之一。
35歲的鄧金科是陽山縣江英鎮大塘坪村的村醫。從(cong) 連州衛校畢業(ye) 後,他就一直在村裏行醫,已經10多年。大塘坪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常住人口500人,貧困人口就有160餘(yu) 人。
鄧金科平時主要看的就是感冒、發燒,以及高血壓、風濕性關(guan) 節炎等慢性病。過去,遇到棘手問題,他就隻能讓村民趕緊去鎮上或者縣裏。“自己也感到水平太有限了。”
AI醫生的到來,除了改變鄧金科的執業(ye) 模式,讓他感覺最明顯的變化,還是從(cong) 不斷學習(xi) 中獲得的充實感。“遇到我拿不準的情況,用手機一步一步問診的過程,就是我自身不斷學習(xi) 的過程。”
農(nong) 村醫療薄弱,核心是人才的匱乏。田軍(jun) 章曾經深入陽山基層開展為(wei) 期10天的調研,發現陽山159個(ge) 行政村,共有260名鄉(xiang) 村醫生,具有執業(ye) (助理)醫師資格的僅(jin) 有22人,且年齡普遍偏大,學曆大多在中專(zhuan) 以下。醫療人才流失嚴(yan) 重,就算引進了人才也留不住,光靠大醫院下鄉(xiang) 幫扶也並非長久之計。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醫們(men) 發現,在使用AI醫生的過程中,自己的醫術和醫療觀念也在不知不覺地提高。“比如說,很多村民一生病就會(hui) 過來要求打針,我現在會(hui) 很明確地告訴他們(men) ,能口服藥物的,就盡量不要打針。”梁家榮說。
“這也是我們(men) 推廣AI醫生的出發點,不是來搶飯碗的,是來做幫手的。”廣東(dong) 省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陽山縣醫院副院長傅向軍(jun) 說。
村醫在學習(xi) 如何同AI醫生相處,AI醫生也在不斷優(you) 化和提升。一開始診病,AI醫生提的問題太多,很多村醫輸入到一半就不耐煩扔到一邊;經過升級,隨時可選擇中斷並提前獲得結果,雖然準確率沒有全部回答完問題來得高,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一開始醫生嫌輸入麻煩,後來又支持了圖片和語音輸入,患者的就診信息也可以通過“掃一掃”身份證直接生成,同步建檔。
按照廣東(dong) 省衛健委的計劃,AI醫生將逐漸推廣到全省2277個(ge) 貧困村。屆時,更多的村醫將同AI一起,學習(xi) 如何共處,學習(xi) 如何成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AI治堵 濟南“交通大腦”上線
AI裝備下的“交通大腦”通過實時調整信號燈,為後方車輛規劃好繞行路線等一係列動作,讓一場堵車消於無形。[詳細] -
用AI解析配方,化妝品的“私人定製”時代要來了
據《日本經濟新聞》12月24日報道,在日本,利用最新科技、根據個人喜好與體質開發專用商品的動向正在不斷擴大。[詳細] -
陳雲霽:站在AI戰隊的最前列
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4歲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29歲成為研究員,33歲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詳細] -
AI投身賽場發掘下一個體壇巨星
英國拉夫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聯合開發了一套AI教練和球探係統,通過收集、分析球員近幾個賽季的數據建模並科學訓練球員。研究人員預計,未來兩年內AI或將取代部分教練的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