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藍天白雲或將常駐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日再次迎來一輪區域大氣重汙染挑戰。到1月12日,共有27個(ge) 城市發布了重汙染天氣預警。麵對去年秋冬季開始的一輪輪重汙染過程,無數人發問:藍天白雲(yun) 何時才能“常在”?
“現在京津冀地區的PM2.5年均濃度為(wei) 77微克/立方米,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分別為(wei) 53微克/立方米、39微克/立方米,但要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預計要在2030—2035年之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在北京舉(ju) 行的“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說。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解釋說,按PM2.5濃度下降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2030年約有一半城市達標;汾渭平原可能會(hui) 在2030年前達標,長三角地區預計是在2020年。“當然,這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我國汙染物減排和大氣汙染防治力度能維持在與(yu) 現有水平相當的基礎上。”
國際環保組織亞(ya) 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的《突破:中國清潔空氣之路2013—2017》等報告顯示,“大氣十條”實施的5年期間,我國空氣質量得到大幅改善,2017年,74個(ge) 重點城市PM2.5和PM10的平均濃度分別較2013年改善了34.7%和32.2%;338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近130個(ge) 城市實現PM2.5達標。
除PM2.5外,其他大氣汙染指標也在下降。數據顯示,2013—2017年,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分別大幅下降,二氧化硫減排的效果尤其顯著。美國馬裏蘭(lan) 大學研究組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衛星資料分析表明,印度已取代我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排硫大國。
“2015—2017年,我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從(cong) 21.6%增加到27.2%,在氣象條件和持續時間相同的重汙染事件中,PM2.5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 顯示重汙染天氣應對能力在逐步增強。”賀克斌說,但到了2035年,也還會(hui) 有相當多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今後還需加大減排和調整的力度。”
目前,我國大氣汙染物排放量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臭氧汙染水平上升,成為(wei) 空氣質量達標的新挑戰,而且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是PM2.5年均濃度為(wei) 10微克/立方米。“即使是使勁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2050年仍然達不到PM2.5濃度的WHO指導值,但從(cong) 我們(men) 的研究來看,2050年很有希望達到15微克/立方米,還是比較樂(le) 觀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薑克雋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打贏藍天保衛戰 這個3%意味著什麽
3月17日,環保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李幹傑表示,為完成這項“光榮又很艱巨的任務”,環保部已經有了概括為“三個三”的基本思路。其中第一個“三”就是圍繞三類目標,包括生態環境質...[詳細] -
空氣質量“良”,也是一種傷害
北京的空氣不像前幾年那樣讓人喘不過氣,但汙染仍然存在。[詳細] -
全球氣候變暖,今冬為啥那麽冷
有人質疑,不是全球變暖了嗎,怎麽還這麽多寒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