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為科研人員減負賦能,總書記惦記的這些事落實得怎樣

付麗麗 劉垠 發布時間:2019-03-07 09:13:00來源: 科技日報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改革完善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機製……善聚善用各類人才,中國創新一定能更好發展”……改革完善人才評價(jia) 機製,被寫(xie) 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事實上,過去一年間,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jia) 製度的硬招、實招頻出,清理“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開展清理‘四唯’行動的出發點很好,半年來,感覺分類評價(jia) 有了明顯改善,但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猶如生態係統,需要時間慢慢修複涵養(yang) 。更重要的是人才評價(jia) 是多種因素環環相扣,要達到最終治理,還得從(cong) 根上去解決(jue)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現實是很多單位也想改,但究竟怎麽(me) 改,大家都在摸索。比如我們(men) 單位現在就有人建議從(cong) 之前獎論文轉換為(wei) 獎成果。”一位不願具名的科研人員表示。

  破除“四唯”後,人才究竟該如何評價(jia) ?

  設立學術委員會(hui) 開展綜合定性評價(jia)

  “破除‘四唯’勢在必行,我們(men) 單位已經不存在這個(ge) 問題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說,所裏評價(jia) 的主導思想是不數論文、不看經費,而是看綜合評價(jia) ,基本原則就是看研究成果是否頂天立地。比如,基礎研究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的方向,有沒有產(chan) 出創新性的成果;應用研究則看是否進行了產(chan) 業(ye) 化,是不是切實解決(jue) 企業(ye) 需求。

  劉中民表示,化物所研究人員都采用統一的評價(jia) 平台。“核心是學術委員會(hui) ,成員從(cong) 所裏200多個(ge) 研究員中選出35人,45歲以下青年要占一定比例,涵蓋不同年齡階層和學科領域。”他說,高水平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hui) ,評價(jia) 時更多是定性的,看研究是否更具前瞻性和潛力。

  據該所人事處處長孫軍(jun) 介紹,所研究組組長每兩(liang) 年考核一次,排名最後將被調整。“其實,有些研究組研究經費還可以維持基本運行,有的調整是因為(wei) 研究方向不對,有的是即使研究方向正確,但一直沒有產(chan) 出重大成果,那就把倒出來的科技資源用於(yu) 支持其他人才。”孫軍(jun) 說。

  孫軍(jun) 表示,這種調整也不是隨意的,會(hui) 組織學術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進行二次論證。對於(yu) 搞應用研究的,成果產(chan) 出周期比較長,需要鼓勵“冷板凳”精神,如果論證結論是研究組雖然運行困難,但處在發展關(guan) 鍵期並有很好的發展勢頭,所裏仍會(hui) 給予穩定支持。

  基礎研究 重視小同行評審

  “對科研人員的評價(jia) 要回歸到小同行評審上來,這才是科研評價(jia) 的核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徐星說。

  徐星表示,同行,尤其是小同行,是最了解科研人員科研工作、能力、價(jia) 值的,他們(men) 不需要看職務、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外在東(dong) 西,而是通過論文內(nei) 容、口頭報告和其他形式,就可以對科研人員進行定性評價(jia) ,結果也相對真實。

  “但由於(yu) 小同行評審一般是定性的,有時也會(hui) 出現問題,比如,可能給關(guan) 係好的人更高的評價(jia) 。”徐星說,小同行評審還有另一個(ge) 問題,即無法解決(jue) 包括經費等科研資源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配問題。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定量的評價(jia) 指標存在的原因之一。

  “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過度競爭(zheng) 不利於(yu) 潛心研究。建議對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和人員采用5至8年的中長期考核評價(jia) 為(wei) 主,鼓勵科研機構以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為(wei) 目標,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組織研究團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何建華建議,對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給予重獎,一般性論文成果及擁有各類人才和承擔課題的數量僅(jin) 作參考。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包幹製”是對科研規律的尊重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科研經費“包幹製”,引發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這些年來,如何讓科研經費既管理得當,又能給它的使用“鬆綁”,一直是教育界、科技界代表委員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詳細]
  • 淨化科研生態要動“真刀真槍”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這幾項工作任務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精神一振。[詳細]
  • 委員呼籲:高校建築規劃應增加“科研用房”

    ”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傑委員口中的這個“漏洞”指的是大學裏的科研用房,作為一所年輕的研究型大學的校長,這個問題尤其困擾著他。名不正言不順,新建大學就不能直接申請“科研用房”欄目,但印傑再三強調,時移世易,隨著新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