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裏的“守望者”
6月初,位於(yu) 福建沙縣、尤溪、建陽等地的育種基地試驗田內(nei) ,一大批來自三亞(ya) 福建南繁基地新培育的最新水稻品種和幾千份育種材料正在插秧。這些種子凝聚著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心血。
在那片“稻可三熟、菜滿四季”的土地上,78歲高齡的謝華安院士自80年代以來,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間,都會(hui) 帶領他的育種團隊像候鳥一樣從(cong) 福建準時抵達,“有時買(mai) 不到坐票,在火車上一站就是40多個(ge) 小時;春節回不了福建,年初一吃完早飯就去‘守田’”。
炙熱的海風和強烈的紫外線,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記者眼前這個(ge) 黝黑的老人,挽著褲腿、戴著鬥笠,經常被誤認為(wei) 是農(nong) 民。“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稻畝(mu) 產(chan) 隻有100多公斤,根本無法滿足全國人民的口糧。當年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就是抱著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使命感來到三亞(ya) 。”謝華安笑著說。
上個(ge) 世紀80年代,被世界譽為(wei) 中國第五大發明、20世紀世界農(nong) 業(ye) 的偉(wei) 大創舉(ju) 的雜交水稻正處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當時,福建西、北和東(dong) 部的5地市雜交稻種植麵積比1979年銳減一半多,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稻瘟病重發區雜交稻種植麵積也是直線下滑,四川省許多地方的雜交稻種子甚至被封存。
“稻瘟病被稱為(wei) 水稻中的瘟疫,每年因此損失的水稻足以養(yang) 活6000萬(wan) 人口,此前培育的雜交稻,一旦遇嚴(yan) 重的稻瘟病,常常顆粒無收。”困難沒有嚇退謝華安,他堅定了自己的育種目標——首選抗稻瘟病的優(you) 良株係。
在早前問世的高抗病性父本“明恢63”的基礎上,謝華安考慮為(wei) 其“做媒”,選擇配對母本不育係。彼時,他又陷入了苦惱:選育組合就像是“大海撈針”。於(yu) 是,為(wei) 了好中選優(you) ,他將繁育數量增加了1倍,反複進行組合試驗和篩選。
終於(yu) ,在數百個(ge) 母本中,他選擇了生育期、抗性、豐(feng) 產(chan) 性、配合力等都較為(wei) 成熟的不育係“珍汕97A”與(yu) “明恢63”配組。1981年,這對經謝華安心血澆灌的綠色生命,成功育成了能夠克服第一代雜交水稻不抗稻瘟病致命缺陷的良種——“汕優(you) 63”。
“汕優(you) 63”製種時,為(wei) 了減少包穗,謝華安和他的團隊經常上午8點下田趕露水,到了晚上9點還在田裏打藥,關(guan) 鍵時候,他們(men) 還輪班徹夜守在試驗田。妻子和孩子生病都沒有流淚的謝華安,手捧著金燦燦的“汕優(you) 63”,卻流下了激動而幸福的淚水。
而後,“汕優(you) 63”以其強大的優(you) 勢——抗瘟性強、豐(feng) 產(chan) 、米質優(you) 和適應性廣,迅速得到南方稻區農(nong) 民青睞。從(cong) 1986年到2001年,“汕優(you) 63”連續16年種植麵積穩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一,種植區域遍布全國16個(ge) 水稻主產(chan) 省,最大年推廣麵積超過1億(yi) 畝(mu) 。東(dong) 南亞(ya) 一些國家引進並大麵積種植後,感歎其增產(chan) 效果、增加效益之顯著,譽之為(wei) “東(dong) 方神稻”。
“如果沒有‘汕優(you) 63’,中國雜交水稻的曆史可能被改寫(xie)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如是評價(jia) 。
2018年4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過程中,囑托袁隆平、謝華安等科技工作者:要下決(jue) 心把我國種業(ye) 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優(you) 良品種,從(cong) 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謝華安對此牢記於(yu) 心。
“品種一旦應用於(yu) 生產(chan) 就會(hui) 退化,要不斷篩選更新,‘汕優(you) 63’已經逐步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新時代的農(nong) 業(ye) 科研要邁上新水平,我們(men) 還需要繼續努力。”謝華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給稻田加點“智慧”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張瑞宏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水稻要適時選種育秧插播。[詳細] -
稻漁共作為哈尼梯田帶來生機
“去年,我用稻田養魚的麵積有2.5畝,放養的福瑞鯉17公斤,收獲時有100多公斤,一下子就賺了5000多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