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生態文明建設與落實以人為本

龍靜雲 發布時間:2018-06-18 19:24: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龍靜雲(yun) (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湖北省倫(lun) 理學會(hui) 會(hui) 長)

2018年5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wei) 大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全麵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麵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麵實現,建成美麗(li) 中國。”從(cong) 表麵上看,綠色發展似乎關(guan) 注的隻是解決(jue) 突出環境問題,但從(cong) 本質上看,綠色發展關(guan) 注的核心是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生態需要,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維護人的生態安全,追求人的生態幸福,因而是落實以人為(wei) 本的重要路徑。

滿足人的生態需要

一般來說,人的需要既是與(yu) 生俱來的,又是“多樣性的複合體(ti) ”,同時也是隨著人類生存發展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馬克思說:“類生活從(cong) 肉體(ti) 方麵來說就在於(yu) 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人在肉體(ti) 上隻有靠這些自然產(chan) 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chan) 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的生態需要並非作為(wei) 人的最初需要而出場的,而是隨著工業(ye) 化的突進使人類的生存境遇發生惡變的情況下才產(chan) 生且變得愈益緊迫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但一些地方由於(yu) 片麵追求GDP增長而導致的毀林開荒、圍湖造田、資源掠奪、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也日益嚴(yan) 重,人民群眾(zhong) 對綠色的、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的需要由此而生。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論斷,同時也明確指出人民群眾(zhong) “不僅(jin) 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安全、環境等方麵的要求日益增長。”事實上,追求美好生活,既是人性的內(nei) 在呼喚,又是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的內(nei) 在規定。就人性層麵而言,人的需要具有從(cong) “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內(nei) 在邏輯,人類學的研究也表明,人類始終都在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這就是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之一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是完全符合人的本性的。就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而言,“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liang) 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其中,必然包含著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nei) 在規定。然而,生態環境的惡化,顯然使人民群眾(zhong) 的上述需要無法獲得充分滿足。因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指出:“生態環境是關(guan) 係黨(dang) 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guan) 係民生的重大社會(hui) 問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men) 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zhong) 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由此可見,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既致力於(yu) 經濟與(yu) 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又不斷增加綠色投入,創造綠色資本,積累綠色財富,日益提升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條件和能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美麗(li) 中國的根本目的之一。

保障人的生態權利

隨著資源、環境與(yu) 生態形勢的惡變,人的綠色權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走進了人們(men) 的視野。1960年,原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一位醫生針對北海被傾(qing) 倒放射性廢物而向“歐洲人權委員會(hui) ”提出控告,認為(wei) 這種行為(wei) 違反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guan) 於(yu) 保障清潔衛生的環境的規定。196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位學者以“公共信托理論”為(wei) 依據,提出了公民享有環境權的理論。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hui) 議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hui) 議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嚴(yan) 和幸福的優(you) 良環境裏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此後,許多國家已將環境權作為(wei) 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寫(xie) 入了憲法。

當前,盡管我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我國人口數量龐大,我國從(cong) 生態係統中汲取的物質和能量巨大,另一方麵工業(ye) 生產(chan) 和人的生活所排放的廢棄物和垃圾隨處皆見,有的甚至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生態環境遭到嚴(yan) 重汙染。若不盡快走出這一困境,勢必嚴(yan) 重損害當代人以及後代人的生態權利。為(wei) 了應對現實困境和維護人的生態權利,黨(dang) 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又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一方麵追求實現共同富裕、富強民主的社會(hui) 發展目標,另一方麵又致力於(yu) 打造美麗(li) 中國的生態發展目標,保障當代人以及子孫後代人的權利和利益,由此讓聯合國提出的“人人有在尊嚴(yan) 和幸福的優(you) 良環境裏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變成現實。而這,恰恰體(ti) 現了以人為(wei) 本的價(jia) 值底蘊。

維護人的生態安全

“人的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yu) 生態環境能夠維護人的生命、健康以使其不受損害的狀態。近年來,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已經嚴(yan) 重損害了人的綠色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發布的《空氣汙染:全球評估曝光和疾病負擔》指出,每年約有300萬(wan) 例死亡與(yu) 暴露於(yu) 室外空氣汙染有關(guan) 。正應了這樣一句話:“在生物學家看來,生命的法則注定了要麽(me) 合作以自保,要麽(me) 被敵人毀滅。”如果人類繼續以傲慢、對立、掠奪的態度對待生態環境,最終必然是人自身的綠色安全的徹底喪(sang) 失。

自然是生命之母,正是自然母親(qin) 孕育和養(yang) 護著人類。然而,我們(men) 卻也可能遭受著大自然的反噬與(yu) 報複,而這種局麵恰恰是人類片麵謀求豐(feng) 盛的物質生活造成的。恩格斯曾指出:“我們(men) 不要過分陶醉於(yu) 我們(men) 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yu) 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men) 進行報複。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men) 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這段話警告我們(men) ,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遲早會(hui) 遭到大自然的報複和懲罰,最終使人類處於(yu) 極不安全的危險境地。維護人的生態安全就需要改變我們(men) 的思想觀念、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不再以沙文主義(yi) 的態度和方法對待自然。綠色發展就是“既要GDP,也要綠色GDP”;綠色發展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就是“一定要生態保護優(you) 先,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就是“以對人民群眾(zhong) 、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jue) 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新時代,為(wei) 人民創造良好生產(chan) 生活環境”。而這,恰恰體(ti) 現了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jia) 值追求。

追求人的生態幸福

康德在談到幸福時說過:“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jue) 意追求或選擇的東(dong) 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盡管如此,幸福的基本含義(yi) 人們(men) 還是一致認同的,即,幸福是指人的需要獲得滿足而產(chan) 生的一種快樂(le) 感和愉悅感。然而,幸福是由內(nei) 外兩(liang) 方麵因素來決(jue) 定的,這其中之一,就是人置身其中、生活其中的生態環境令人愉悅,給人審美享受,能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反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hui) 使得人們(men) 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是製約人們(men) 過上幸福生活的重大障礙之一。因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nei) 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麽(me) 幸福可言。”“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

從(cong) 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的視角看,衡量幸福的指標包括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狀態”兩(liang) 個(ge) 方麵,“生存狀態”體(ti) 現的是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在事實上依托於(yu) 自然界,這即是美國生態哲學家羅爾斯頓所說的,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底基”,有關(guan) 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來自何處,我們(men) 擁有什麽(me) 等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回歸到自然才能獲得。自然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人類的福祉根植於(yu) 自然界。隻有深刻體(ti) 驗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精神性並與(yu) 之融為(wei) 一體(ti) ,我們(men) 才能更本真、更自由去享受生活,我們(men) 的生存才具有更積極的意義(yi) 。“生命狀態”體(ti) 現的是人必須以價(jia) 值觀照於(yu) 自然界。因為(wei) 自然有其內(nei) 在價(jia) 值,自然有權利保持自身的存在,人類有責任和義(yi) 務來保證自然係統的存在,人類為(wei) 追求自身幸福決(jue) 不能犧牲自然的權利。隻有自然的生命永續地處於(yu) 健康的發展狀態,人類的生命也才能永續地處於(yu) 健康發展的狀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把自然當成本然的目的,承認有機之自然所具有的不可剝奪的內(nei) 在價(jia) 值並努力維護其價(jia) 值,我們(men) 才能“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li) ”,進而為(wei) 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和人的整體(ti) 幸福創造卓越的物質條件、社會(hui) 條件和生態條件。

(本文係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8日 07版)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