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人民時評:解開一切束縛科技創新的繩索

餘建斌 發布時間:2018-07-30 09:36:00 人民日報

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性,尊重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men) 的勞動付出,對他們(men) 給予充分信任

“推行‘材料一次報送’製度”“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問題集中清理”“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jia)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在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

一段時間以來,“論文數數”“打醬油的錢不能用來買(mai) 醋”“科學家被逼當會(hui) 計”和“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這次出台的相關(guan) 政策措施,為(wei) 的正是讓科研人員在經費使用上擁有更大自主權、得到更科學的人才評價(jia) 和績效評價(jia) 、獲得更合理的激勵和回報,既精準對焦,也具有可操作性。這充分反映了黨(dang) 和國家進一步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充分釋放創新活力、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決(jue) 心。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兩(liang) 彈一星”的艱苦創業(ye) 時期,正是在錢學森、朱光亞(ya) 、郭永懷等一批科學家的帶領下,廣大科技人員自力更生、攻堅克難,鑄就了舉(ju) 世矚目的“大國重器”。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員的接續努力,讓我國科技事業(ye) 收獲了巨大發展和長足進步,既有基礎研究的原始突破,也有“攬月探海入地”的高科技創新,航天、高鐵、互聯網等產(chan) 業(ye) 也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超過7000萬(wan) ,研發人員超過500萬(wan) ,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智力儲(chu) 備。充分激發這支隊伍的創新活力,用好人才這個(ge) 科技創新的最大資源,我們(men) 創新發展的基礎會(hui) 更加堅實,創新驅動的動力將更加澎湃。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最重要的是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無論是兩(liang) 年前的全國“科技三會(hui) ”,還是今年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每次提到尊重科技工作者、重視科技人才培養(yang) ,都贏得全場科技人員的持久掌聲,引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強烈共鳴。事實上,不管是“放權”還是“放錢”,根本出發點都在於(yu) 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性,尊重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men) 的勞動付出,對他們(men) 給予充分信任。

“放”不意味著“放任”,“管”不應該是“管死”。科研管理好比科技事業(ye) 這個(ge) 大係統內(nei) 部的基礎管理軟件,它的作用是打造一個(ge) 良好的係統環境,為(wei) 應用軟件使用資源進行高效率調配,從(cong) 而讓整個(ge) 係統穩定而充分運轉。因此,隻有賦予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更大科研自主權,強化成果導向,真正健全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wei) 導向的績效評價(jia) 體(ti) 係,不將人才“帽子”同物質利益直接掛鉤,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jia) 、減少對科研活動的審計和財務檢查頻次等一係列具體(ti) 措施,建立完善以信任為(wei) 前提的科研管理機製,才能真正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培養(yang) 和造就一大批一流創新人才和一流科學家,改變當前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jun) 人才匱乏的現狀。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出台,體(ti) 現了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映照著科技體(ti) 製改革的深化。試點工作的啟動與(yu) 推廣,相關(guan) 機製的建立與(yu) 完善,必將進一步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敬業(ye) 報國、潛心研究、攻堅克難,以更多高水平成果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同誌指出,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詳細]
  • 評論員觀察:以體製改革為創新注入動力

    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排名上升5位,位列第十七名,首次進入創新領袖國家群體,也成為現今唯一跨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的中等收入國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