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綠色發展”成為(wei) 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xie) 入黨(dang) 章,再到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li) 中國方麵的內(nei) 容寫(xie) 入憲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開展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美麗(li) 中國新圖景徐徐展開。
以綠色發展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ti) 係
2018年7月31日,烈日炎炎。位於(yu) 長江岸邊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興(xing) 發集團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裝置車間內(nei) ,工人們(men) 正在忙著做拆遷的收尾工作。緊鄰配置車間處一片綠意盎然,江邊綠樹成行,讓人很難想象這裏曾是化工車間。
近兩(liang) 年,興(xing) 發已關(guan) 停鄰近長江的22套生產(chan) 線,總價(jia) 值約12億(yi) 元,騰出了逾900米的長江岸線。興(xing) 發集團沿江園區的“關(guan) 、轉、搬”,是近年來宜昌狠抓長江大保護、破解“化工圍江”、實現綠色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我們(men) 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發展則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jue) 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化工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長江生態大保護帶動宜昌產(chan) 業(ye) 格局悄然變化,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淘汰落後產(chan) 能、優(you) 化提升舊產(chan) 能,也為(wei) 宜昌加快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著力打造新動能提供了空間。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隻有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才能做大金山銀山的“價(jia) 值”。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一幅“以綠為(wei) 底色”的壯麗(li) 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全麵書(shu) 寫(xie) 。
五年多來,我國加大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chan) 能和淘汰落後產(chan) 能的工作力度,單位產(chan) 品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單位GDP能耗、單位GDP用水量不斷降低,資源能源效率不斷提升。能源消費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you) 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流域產(chan) 業(ye) 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清潔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推進資源全麵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chan) 係統和生活係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全麵推動綠色發展,我們(men) 任重而道遠。
在綠色發展中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國要美,農(nong) 村必須美”。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保護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過程中的一場硬仗。不久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出台了《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全麵部署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2007年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基礎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構建了全國農(nong) 田麵源汙染國控監測網絡,開展長期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以來農(nong) 田總磷排放量開始下降,總氮排放量趨穩。
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就顯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工作紮實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製度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起來,一批樣板模式顯現出來,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更加綠色化。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wei) 37.8%,農(nong) 藥利用率為(wei) 38.8%。同時,規模化養(yang) 殖汙染防治有序推進,以農(nong) 村能源和有機肥為(wei) 主要方向的資源化利用產(chan) 業(ye) 日益壯大,秸稈農(nong) 用為(wei) 主、多元發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農(nong) 膜回收體(ti) 係和製約化能力不斷加強。
“鄉(xiang) 村最突出的優(you) 勢是生態,最適合發展的產(chan) 業(ye) 是林業(ye) 。全國林業(ye) 主要產(chan) 業(ye) 帶動5200多萬(wan) 人就業(ye) ,山區貧困人口純收入的20%左右來自林業(ye) ,林業(ye) 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許多地方經濟發展和農(nong) 民增收的支柱產(chan) 業(ye)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這樣認為(wei) 。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點。目前我國有46億(yi) 畝(mu) 林地、60億(yi) 畝(mu) 草原、8億(yi) 畝(mu) 濕地、8億(yi) 畝(mu) 可治理沙地,這既是實現鄉(xiang) 村生態宜居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農(nong) 牧民就業(ye) 增收的重要載體(ti) 。
“一個(ge) 優(you) 勢綠色產(chan) 業(ye) 可以改變一個(ge) 鄉(xiang) 村的命運。”對綠色產(chan) 業(ye) 在鄉(xiang) 村發展中的作用,中國林業(ye) 產(chan) 業(ye) 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封加平如是說。
以綠色產(chan) 業(ye) 為(wei) 引領,全麵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藍圖在生態文明新時代正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新道路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在湖州視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多年來,湖州人民始終牢記這一囑托,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出了一個(ge) 綠色發展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樣板,給我們(men) 提供了不少經驗和啟示。
讓綠水青山得以持久保護、永續利用,就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新道路。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湖州進行了很多具有領先意義(yi) 的探索。比如,如今已在全國推廣的河長製,最早就誕生於(yu) 此地;創新性地構築了立法、標準、體(ti) 製“三位一體(ti) ”的生態文明製度;成為(wei) 全國唯一一個(ge) 生態縣區全覆蓋的國家生態市……多年來,綠色發展已經深深融入城市生活,也成為(wei) 湖州發展最亮麗(li) 的底色。
當前,我國麵臨(lin) 的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重大而緊迫,不容絲(si) 毫懈怠。如何結合自身優(you) 勢,打造特色生態品牌;如何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型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如何強化綜合治理,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如何完善體(ti) 製機製,強化製度保障體(ti) 係,等等,都需要各地深入思考、勇於(yu) 實踐、給出答案。
生態環境與(yu) 經濟增長,不是非此即彼、二選其一,而是一枚硬幣不可切割的兩(liang) 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意識,處理好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局部與(yu) 全局的辯證關(guan) 係,真正把環境保護當成全局的事來辦,並承擔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責任。隻有這樣,才能匯聚每個(ge) 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建設天藍、水綠、山青的美麗(li) 中國,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熱切期盼。我們(men) 要爭(zheng) 做綠色發展的先鋒,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共築生態文明,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評論員觀察:凝聚生態文明建設公約數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布,對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做出了係統部署。[詳細]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加快生態文明製度體係建設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詳細] -
生態文明建設與落實以人為本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麵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