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民要論)

黃群慧 發布時間:2018-08-17 13:49:00 人民日報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這既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要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關(guan) 鍵是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製造業(ye) 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保持較快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cong) 1978年到2016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9.6%,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速更是高達10.9%。隨著工業(ye) 化快速推進,我國製造業(ye) 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和世界製造業(ye) 第一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ye) 快速發展的奇跡充分證明,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最主要經驗。改革與(yu) 開放雙輪驅動,以對外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構成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由內(nei) 到外的全麵動力機製。實際上,從(cong) 我國各產(chan) 業(ye) 的市場化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來看,製造業(ye) 一直是起步最早、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產(chan) 業(ye) 和領域。截至2017年,在製造業(ye) 31個(ge) 大類、179個(ge) 中類和609個(ge) 小類中,完全對外資開放的產(chan) 業(ye) 和領域有22個(ge) 大類、167個(ge) 中類和585個(ge) 小類,分別占71%、93.3%、96.1%。這充分體(ti) 現了我國製造業(ye) 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我國製造業(ye) 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加速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的市場化進程,順應了製造業(ye) 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與(yu) 合作大趨勢,為(wei) 我國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

在充分認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盡管我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從(cong) 製造業(ye) 增加值率、勞動生產(chan) 率、創新能力、擁有的核心技術、關(guan) 鍵零部件生產(chan) 、高端產(chan) 業(ye) 占比、產(chan) 品質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麵衡量,我國製造業(ye) 大而不強、發展質量不夠高的問題十分突出,建設製造強國和發展先進製造業(ye)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方麵,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不平衡、高級化程度不夠,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yu) 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從(cong) 具體(ti) 製造業(ye) 產(chan) 品看,大部分產(chan) 品的功能性常規參數能夠基本滿足要求,但功能檔次、可靠性、質量穩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麵還有待提高,高品質、個(ge) 性化、高複雜性、高附加值產(chan) 品的供給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夠。另一方麵,我國優(you) 秀製造業(ye) 企業(ye) 數量不夠多,特別是缺少世界一流企業(ye) 。從(cong) 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來看,我國入選品牌僅(jin) 有37個(ge) ,約占7%。在全球知名品牌谘詢公司英圖博略(Interbrand)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價(jia) 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品品牌隻占2席。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說明,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大力提升製造業(ye) 供給質量,推動製造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更高程度滿足社會(hui) 需求的發展,具有產(chan) 業(ye) 結構高級化、產(chan) 業(ye) 組織結構合理化以及製造產(chan) 品高品質、高附加值、高複雜性、高個(ge) 性化等一係列特點。

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機遇,大力提高製造業(ye) 發展質量

建設製造強國,發展先進製造業(ye) ,不僅(jin) 是我國進入工業(ye) 化後期的發展需要,也是順應世界工業(ye) 化趨勢特別是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必然要求。從(cong) 世界範圍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ye) 化戰略,同時以製造業(ye) 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wei) 特征的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方興(xing) 未艾,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既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也迎來重大曆史機遇。從(cong) 挑戰來看,在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背景下,我國製造業(ye) 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從(cong) 機遇來看,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經濟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作為(wei) 世界製造業(ye) 第一大國,我國必須抓住這次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曆史機遇,大力提高製造業(ye) 發展質量,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樹立大質量觀,積極推進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推進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是一項複雜的、涉及經濟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的巨型係統工程,需要社會(hui) 各界和製造企業(ye) 凝心聚力、鍥而不舍、協同推動。這就需要從(cong) 係統、全局、綜合和長期的視角看待中國製造的質量問題,建立起涵蓋經濟、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等多領域,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共同參與(yu) 的質量管理體(ti) 係。一方麵,要提高國家層麵的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產(chan) 業(ye) 層麵的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企業(ye) 層麵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有效解決(jue) 各個(ge) 層麵基礎能力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麵,要改善社會(hui) 文化環境、政府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協同推進社會(hui) 文化環境改善與(yu) 經濟激勵機製完善,協同推進質量法製體(ti) 係完善和市場體(ti) 係建設,同時大力激發企業(ye) 家精神、弘揚工匠精神。

建立良好創新生態係統,提升製造業(ye) 技術創新能力。關(guan) 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chan) 業(ye) 基礎技術一直是製約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技術瓶頸。比如,我國一些關(guan) 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一些關(guan) 鍵工作母機、高端醫療設備、高端精密儀(yi) 器及其核心元器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部分先進基礎工藝和產(chan) 業(ye) 基礎技術缺乏,等等。解決(jue) 這些問題,僅(jin) 僅(jin) 依靠增加創新投入遠遠不夠,還要不斷完善製造業(ye) 科技創新生態係統,為(wei) 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一是著力消除製造業(ye) 創新鏈中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之間的斷裂或脫節,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二是構建製造業(ye) 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創新生態係統開放性、協同性,促進信息、人才和資金在各類創新主體(ti) 間高效流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網絡和形式多樣的創新共同體(ti) ;三是積極建立有利於(yu) 各類企業(ye) 創新發展、公平競爭(zheng) 的體(ti) 製機製,尤其是為(wei) 中小企業(ye) 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更好條件;四是加強各層次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yang) ,尤其要重視提高技術工人的創新能力。

堅持改革開放,形成製造業(ye) 全麵開放新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製造業(ye) 發展中,產(chan) 品模塊化程度不斷提升,生產(chan) 過程可分性日益增強,信息技術和交通技術進步帶來交易效率顯著提高、交易成本明顯下降,基於(yu) 價(jia) 值鏈不同工序、環節的產(chan) 品內(nei) 分工獲得極大發展,製造業(ye) 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成為(wei) 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的主導形式。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加速拓展、業(ye) 態創新和產(chan) 業(ye) 融合日趨加快,新興(xing) 工業(ye) 化國家不斷提升製造業(ye) 發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位置,全球價(jia) 值鏈日益呈現出多極化發展的新態勢。因此,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加快製造業(ye) 對外開放步伐,積極融入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於(yu) 對外開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形成製造業(ye) 全麵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方麵,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機製,切實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為(wei) 全球投資者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麵,以“一帶一路”建設為(wei) 重點,引導更多中國企業(ye) 到相關(guan) 國家投資興(xing) 業(ye) ,建立高水平研發中心、製造基地和工業(ye) 園區等,推進產(chan) 能合作和技術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工業(ye) 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