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繼續擴大開放 實現合作共贏

發布時間:2018-08-23 13:29:00 經濟日報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當前,世界正處於(yu) 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在總結回顧改革開放40周年經驗的基礎上,深刻分析對外開放麵臨(lin) 的新形勢、深入領會(hui) 全麵開放新格局的內(nei) 涵和重點,有利於(yu) 更好理解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順應全球化大勢擁抱世界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順應全球化大勢擁抱世界的40年。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這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繼續擴大開放、加強合作的堅定決(jue) 心。中國如此重視開放的原因在於(yu) ,近幾十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證明,開放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地球村”的世界決(jue) 定了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yu) 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開放不僅(jin) 在實踐中助推了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而且也有其內(nei) 在的理論邏輯。盡管當代國際貿易等開放經濟理論不斷豐(feng) 富發展,但總體(ti) 上看,開放主要具有三方麵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助於(yu) 促進生產(chan) 要素全球流動,提高世界資源配置效率。世界主要國家進行開放合作,可以促進資源、資本、技術等要素高效流動配置,以此推動全球經濟更快發展。二是有助於(yu) 提高國際分工水平,推動各國生產(chan) 力發展。如果沒有開放,那麽(me) 各國企業(ye) 主要麵臨(lin) 國內(nei) 企業(ye) 的競爭(zheng) ;而通過開放合作,各國的企業(ye) 將麵臨(lin) 來自全球企業(ye) 的更加激烈的競爭(zheng) ,由此會(hui) 倒逼企業(ye) 更加關(guan) 注創新,促進企業(ye) 深化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等合作,推動生產(chan) 力更快發展。三是有助於(yu) 延伸及拓展企業(ye) 的市場邊界,促進國際貿易投資迅速發展。

為(wei) 何世界各國的開放合作在近幾十年來會(hui) 出現加速的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ge) 方麵:現代科技革命縮短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通信成本及交通距離,世界成為(wei) “地球村”,為(wei) 開放合作奠定了物質基礎;國際金融深化發展促進資本自由流動,為(wei) 開放合作提供了資金支持;世界主要國家市場經濟體(ti) 製改革深化,為(wei) 開放合作創造了重要的市場基礎;冷戰的結束,為(wei) 開放合作營造了和平的發展環境;二戰後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為(wei) 支柱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確立,為(wei) 世界各國的開放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製度保障。在上述條件下,跨國企業(ye) 攜帶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在全球範圍內(nei) 進行生產(chan) 投資,成為(wei) 推動全球開放合作深化發展的重要載體(ti) 。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順應全球化大勢,大致通過以下幾個(ge) 階段的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一是以沿海地區開放為(wei) 重點的探索開放階段,主要是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ye) 。二是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推進的階段,實施一係列鼓勵擴大開放的舉(ju) 措。三是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開放階段。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融入二戰以來所構建的全球經貿體(ti) 係的裏程碑事件,此後進口商品關(guan) 稅總水平穩步下降,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國際規則的法律體(ti) 係。對外開放助推中國經濟較快增長,同時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貢獻也在增強。

中國對外開放麵臨(lin) 新形勢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複蘇持續乏力。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麵臨(lin) 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我們(men) 既要看到,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也要看到,當前單邊主義(yi) 、貿易保護主義(yi) 、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美國單方麵挑起經貿摩擦,對深化開放合作人為(wei) 設置障礙,給全球治理帶來重大挑戰,也增大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總的來看,全球開放合作和中國對外開放都麵臨(lin) 著複雜的新形勢:一是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穀的新舊動能轉換仍有待推進。二是全球化波折及不平衡發展的問題突出,經濟全球化遭遇了新的挑戰。三是世界格局調整引發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的訴求加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興(xing) 經濟體(ti) 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提升,世界格局加快調整,如何改革現有國際體(ti) 係以提升全球經濟治理效率的問題日益突出。

針對全球開放合作麵臨(lin) 的新形勢,中國倡導各國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wei) 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起創辦亞(ya) 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si) 路基金,舉(ju) 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hui)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hui) 晤等,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新形勢下中國已經步入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征程。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

中國40年來的快速發展源於(yu) 在改革開放中融入全球治理體(ti) 係而持續釋放勞動力等比較優(you) 勢,中國成為(wei) 全球化的參與(yu) 者、推動者和受益者。同時,經貿體(ti) 量的較快增長客觀上要求中國在全球開放合作中扮演更為(wei) 重要的角色,也為(wei) 中國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創造了重要的機遇。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深入領會(hui) 這一戰略部署,不僅(jin) 要分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深刻內(nei) 涵,還要厘清其重點內(nei) 容。

全麵開放新格局內(nei) 涵豐(feng) 富,既包括開放範圍擴大、領域拓寬、層次加深,也包括開放方式創新、布局優(you) 化、質量提升。在開放布局上,堅持沿海開放與(yu) 內(nei) 陸沿邊開放更好結合,優(you) 化對外開放布局。在開放方式上,堅持引進來與(yu) 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國際經貿發展空間。在開放水平上,堅持製造領域開放與(yu) 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在治理機製上,積極參與(yu) 全球治理體(ti) 係改革和建設,支持多邊貿易體(ti) 製,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既源於(yu) 中國進入新時代的開放訴求,又源於(yu) 全球開放形勢變化的客觀需要。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當前中國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加完備,綜合優(you) 勢明顯。與(yu) 此同時,傳(chuan) 統比較優(you) 勢減弱的挑戰較為(wei) 突出,國際經貿話語權亟待提升,參與(yu) 國際經貿規則製定的能力有待增強,外貿體(ti) 製和營商環境需進一步改進。針對當前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挑戰,全麵開放新格局的重點內(nei) 容包括以下方麵:首先,針對傳(chuan) 統比較優(you) 勢減弱及新技術革命正在孕育的新背景,加快培育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成為(wei)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礎。其次,針對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變革及全球化的新動向,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wei)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第三,針對國際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及經濟金融風險波動,促進經濟金融安全成為(wei)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重要保障。

踐行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

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既需要相對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又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舉(ju) 措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空間。為(wei) 此,我們(men) 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踐行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zheng) 的主動,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其一,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未來應進一步完善自貿試驗區格局,及時總結自貿試驗區的經驗,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探索可推廣可複製的一大批製度成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

其二,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

其三,為(wei) 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貢獻中國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全球治理體(ti) 係的調整與(yu) 完善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中國應做好長期準備,加強人才及智力儲(chu) 備,穩步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改革和建設。(作者:中央黨(dang) 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陳建奇)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