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粟用湘 發布時間:2018-08-30 14:59: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互聯網給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們(men) 的學習(xi) 工作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年多前的“4⋅19”重要講話中指出,“群眾(zhong) 在哪兒(er) ,我們(men) 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er) 去”“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要學會(hui) 通過網絡走群眾(zhong) 路線”;在今年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上又進一步強調,“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zhong) 、宣傳(chuan) 群眾(zhong) 、引導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本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網絡時代增強群眾(zhong) 工作本領提出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feng) 富和發展了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思想,為(wei) 各級領導幹部走好網上群眾(zhong) 路線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讓億(yi) 萬(wan) 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網信事業(ye) 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wei) 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zhong) 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第十七屆)中國互聯網大會(hui) 在北京國家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圖為(wei) 與(yu) 會(hui) 者在大會(hui) 展區內(nei) 參觀。新華社發

走好網上群眾(zhong) 路線,建好互聯網是基礎。要適應人民群眾(zhong) 在新時代的期待和需求,發展核心技術,夯實基礎設施,開發信息資源,構建高速率、廣普及、全覆蓋、智能化的新一代互聯網,降低應用成本,為(wei) 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關(guan) 注農(nong) 村互聯網建設,強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nong) 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nong) 村的有效覆蓋”。網絡空間是億(yi) 萬(wan) 人民群眾(zhong) 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就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wu) 煙瘴氣、生態惡化,必然違背人民利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依法嚴(yan) 厲打擊網絡黑客、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ge) 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切斷網絡犯罪利益鏈條,持續形成高壓態勢,維護人民群眾(zhong) 合法權益。

堅持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最根本的是要利用互聯網推進發展。一是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注入新動能,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二是發展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chan) 業(ye) 化,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三是推進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尤其要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

網絡信息化為(wei) 民服務水平直接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運用互聯網利民便民惠民,首先,要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台和便民服務平台建設,運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黨(dang) 務公開,推動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構建全流程一體(ti) 化在線服務平台,提升服務效率,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決(jue) 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其次,積極提供數字化民生服務。實施“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就業(ye) ”“互聯網+社保”“互聯網+文化”等計劃,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最後,大力發展網絡經濟。要以移動網絡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wei) 基礎,整合社會(hui) 資源,發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交通等,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 讓互聯網成為(wei) 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始終相信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是我們(men) 的事業(ye) 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互聯網具有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優(you) 勢,為(wei) 更好地依靠群眾(zhong) 創造了更廣泛、更便捷的條件。

有利於(yu) 拓寬人民當家作主的渠道。人民群眾(zhong) 可以通過互聯網行使權利,參與(yu) 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hui) 事務。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推動政府決(jue) 策透明化、科學化、民主化,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有利於(yu) 拓寬集中民智民力的渠道。要善於(yu) 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網上問需於(yu) 民、問計於(yu) 民,確保言路通、民情達,激發人民的政治參與(yu) 熱情和創造活力,更好地了解社會(hui) 態勢、暢通溝通渠道、汲取智慧力量,提高決(jue) 策的科學化水平,提升社會(hui) 管理和綜合治理的能力。從(cong) 法規製定、決(jue) 策施政、城鄉(xiang) 規劃,到社會(hui) 治安、環境保護、防治腐敗,從(cong) 謀劃發展、推進改革、打贏“三大攻堅戰”,到實現偉(wei) 大夢想、進行偉(wei) 大鬥爭(zheng) 、建設偉(wei) 大工程、推進偉(wei) 大事業(ye) ,都可以通過“兩(liang) 微一端”、網上信箱、網上論壇、網上調查、網上議事廳、網上民主聽證會(hui) 等平台,把握群眾(zhong) 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策民力。

有利於(yu) 拓寬人民監督的渠道。要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互聯網+監督”計劃,打造“互聯網+信訪”平台,設立網上舉(ju) 報、網上評議、廉政留言板塊等,鼓勵群眾(zhong) 對不正之風、腐敗現象、違法犯罪行為(wei) 等進行曝光,形成立體(ti) 式、全方位、多渠道的監督網絡,確保監督無“死角”、無“盲區”、全覆蓋。要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那樣,“對網上那些出於(yu) 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dang) 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ge) 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men) 不僅(jin) 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 唱響網上主旋律,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在網絡信息化語境下,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就是要網上網下相結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動員人民群眾(zhong) 同心幹。

唱響網上主旋律。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一方麵,唱響主旋律,傳(chuan) 播正能量。要加強網上正麵宣傳(chuan) ,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jia) 值取向,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yi) 萬(wan) 網民,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對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中國夢的宣傳(chuan) 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凝心聚力、成風化人。另一方麵,舉(ju) 旗亮劍,敢抓敢管。各級黨(dang) 組織要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敢於(yu) 動真碰硬,堅決(jue) 製止和打擊利用網絡造謠攻訐、煽動宗教極端主義(yi) 、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行為(wei) ,激濁揚清、以正視聽,不斷鞏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

福建省稅務部門依托大數據,大力推進部門間數據共享融合,推進“互聯網+稅務”。圖為(wei) 福州市鼓樓區地稅局辦稅服務廳內(nei) ,工作人員在國地稅聯合辦稅窗口為(wei) 納稅人辦理涉稅業(ye) 務。新華社發

推進網上宣傳(chuan) 創新。要推進網上宣傳(chuan) 理念、內(nei) 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增進群眾(zhong) 對黨(dang) 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理解和認同。創新理念,樹立新媒體(ti) 、融媒體(ti) 、大宣傳(chuan) 、大引導、一體(ti) 化發展等理念;創新內(nei) 容,圍繞抓典型、講故事、擺道理,關(guan) 切焦點熱點痛點,創作更多向上向善、喜聞樂(le) 見的網絡文化作品等;創新形式,多用圖像、視頻、動漫等可視化表達和互動化傳(chuan) 播,寓教於(yu) 樂(le) ,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創新方法,實現優(you) 質內(nei) 容多媒體(ti) 呈現、多渠道發布,做好分眾(zhong) 化、差異化和個(ge) 體(ti) 化傳(chuan) 播;創新話語體(ti) 係,變“教導灌輸”為(wei) “對話交流”,多“網言網語”、少“官腔官調”。

網上網下相結合。走好網上群眾(zhong) 路線,既要“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又要網上網下相結合,深入群眾(zhong)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真抓實幹,從(cong) “鍵對鍵”到“麵對麵”,最後走向“心連心”。隻有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經常開展大走訪、大調研,進萬(wan) 家門、訪萬(wan) 家情、結萬(wan) 家親(qin) ,同群眾(zhong) 進行麵對麵、手拉手、心貼心的零距離接觸,才能真切感受群眾(zhong) 疾苦、真誠傾(qing) 聽群眾(zhong) 呼聲,才能摸透實情、找準問題、去偽(wei) 存真。網上群眾(zhong) 反映的問題,最終要到實踐中落實、解決(ju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麵對麵、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zhong) 工作,把人民群眾(zhong) 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紓難解困,紮紮實實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要建立完善網絡民意吸納、網民訴求反饋、網絡問政監督等網上網下聯動機製,確保群眾(zhong) 反映的問題網上有人看、網下有人辦,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以實際行動、實際成效取信於(yu) 民。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