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發展中國家要走出自己的法治道路

郝鐵川 發布時間:2018-09-03 08:41:00 人民日報

如果從(cong) 英國資產(chan) 階級革命算起,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盡管西方國家的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對人類法治文明產(chan) 生過重要影響,對其他國家的法治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yi) ,但世界上的法治模式並不會(hui) 因此而定於(yu) 一尊,也不會(hui) 隻接受一種標準的評判。

每一種法治形態都不會(hui) 脫離其產(chan) 生的曆史文化土壤,都不能與(yu) 這片土壤所孕育的國情條件背道而馳。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紮根於(yu) 其特定的曆史傳(chuan) 統之中,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曆史傳(chuan) 統與(yu) 之完全不同。看看曆史可以知道,一些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全球貿易侵略別國、掠奪資源,積累起自身發展的條件,並以此獲得了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支配地位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其影響至今仍存。發展中國家則是在擺脫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後,才開始自己的法治建設,與(yu) 西方國家法治的曆史起點不同,國情條件更是迥然有別。

就是在這種不可否認的客觀差別之下,300多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卻先後使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把包括其法治模式在內(nei) 的製度模式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推介甚至強加。早先是通過殖民活動進行武力征服,把許多發展中國家變為(wei)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後強製推行他們(men) 的製度模式。殖民主義(yi) 體(ti) 係終結之後,對獲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又通過合作援助、文化交流,甚至通過介入他國紛爭(zheng) 、策動顏色革命、武裝幹涉等手段,誘導、逼迫這些國家采用他們(men) 的發展模式和法治模式。比如,把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與(yu) 按照西方國家要求進行各種政治法律改革捆綁起來。

可是效果如何呢?當今世界共有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經聯合國認可的發達國家僅(jin) 為(wei) 20多個(ge) ,這些國家多是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其人口總和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2%多一點。這表明,資本主義(yi) 製度用了300多年的努力,僅(jin) 僅(jin) 使20多個(ge) 國家和約十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邁進發達國家的行列,剩下近90%的人口仍生活在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並沒有在促進發展中國家擺脫不發達狀態中起到顯著作用。原因何在呢?

說到底,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是從(cong) 他們(men) 的經濟社會(hui) 條件、客觀國情中曆史地生長起來的,不能直接“移栽”到別國土壤上。這一法治模式紮根的經濟基礎是發達的資本主義(yi) 私有製經濟,所依托的政治環境是需要“分化”選民以爭(zheng) 奪選票的兩(liang) 黨(dang) 製、多黨(dang) 製,其核心價(jia) 值觀念是個(ge) 人被擺在最優(you) 先位置的個(ge) 人主義(yi) 。一些西方國家的模式輸出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留下了沉重的曆史包袱,困擾和阻礙了其現代化進程。應當看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實際上並不願意讓發展中國家真正發展起來。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曆史和現實都表明,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不適合我國,我們(men) 必須按照本國的國情和發展需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法治道路。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才是我們(men) 獨立自主邁向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強國、實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加先進法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紮根的經濟基礎是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這與(yu) 西方私有製市場經濟不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所依托的政治製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等,這與(yu) 西方分權製衡、多黨(dang) 競爭(zheng) 的政治製度不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倡導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這與(yu) 西方個(ge) 人主義(yi) 及對內(nei) 對外實行雙重人權標準的理念和做法不同。

進一步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就要堅持法治服務大局的原則,在黨(dang) 和國家工作大局下思考法治、實施法治。我們(men) 應當立足國情,堅持法治分階段推進,循序漸進、蹄疾步穩推進法治建設。這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zhong) 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ti) 地位,鼓勵人民群眾(zhong) 在法治建設中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我們(men) 堅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一定能夠在實踐中展現強大生命力,開拓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者為(wei) 上海文史研究館黨(dang) 組書(shu) 記、館長)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