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hui) 關(guan) 閉,隻會(hui) 越開越大。”這番蘊意深刻的論述,既是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科學概括,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因此,認真研究大國開放發展的中國經驗,分析對外經濟開放的原則和路徑,可以為(wei) 後發大國的經濟發展道路提供中國智慧。
開放是大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具有人口眾(zhong) 多和幅員遼闊的大國特征,這是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一般來說,在一個(ge) 超大規模的國家裏,由於(yu) 擁有廣大的市場、豐(feng) 富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依靠國內(nei) 市場和資源就可以推動本國經濟的自主協調發展。這種大國能夠實現自主內(nei) 生發展的效應,我們(men) 將其概括為(wei) “大國內(nei) 生能力”。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比較好地證明了這種大國效應:其一,在古代的經濟發展中,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往往是經濟繁榮的文明古國;其二,在現代的經濟發展中,大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偏低,大國外貿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往往低於(yu) 小國。從(cong) 積極的方麵看,大國擁有實現自我發展和內(nei) 部均衡的優(you) 勢。
在封閉的世界裏,大國經濟發展的優(you) 勢可以說是絕對優(you) 勢。然而,當代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小國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形成比大國更加廣闊的市場,可以利用國外資源獲得比大國更加豐(feng) 富的資源,這就是“全球化的紅利”或“開放的紅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國閉關(guan) 自守,就不可能獲得這種紅利,就有可能喪(sang) 失經濟發展的優(you) 勢。回顧中國曆史,唐宋時期曾經有過世人矚目的經濟繁榮,直到清代,仍然出現過“康乾盛世”。但是,麵對世界工業(ye) 革命的曆史大變動,清朝政府夜郎自大,采取閉關(guan) 自守政策,在短短一百多年時間裏就大大落後於(yu) 西方國家,被馬克思慨歎為(wei) “奇異的悲歌”。新中國成立以後,國際上的封鎖逼迫我們(men) 實行了一段內(nei) 向政策;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利用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種資源和兩(liang) 個(ge) 市場,創造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世界奇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從(cong) 本質上說,經濟開放就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you) 勢,達到揚長補短的效果。一方麵,經濟開放是為(wei) 了學習(xi) 發達國家的優(you) 秀文明成果,通過學習(xi) 、追趕而實現超越。“中國要永遠做一個(ge) 學習(xi) 大國,不論發展到什麽(me) 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xi) 。”另一方麵,揚長補短需要通過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合作來實現,“發揮優(you) 勢也好,彌補劣勢也好,都不是我們(men) 關(guan) 起門來說了算的”。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為(wei) 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我們(men) 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以更加積極有為(wei) 的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戰略
中國的大國開放道路,從(cong) 總體(ti) 上說是全方位的和雙向的開放道路。從(cong) 沿海開放到內(nei) 地開放,從(cong) 單邊開放到多邊開放,從(cong) 單向開放到雙向開放,從(cong) 貿易開放到金融開放,從(cong) 市場開放到規則開放,我們(men)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範圍,拓展對外開放的領域,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即“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從(cong) 而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戰略格局。
中國的經濟開放經曆了一個(ge) 循序漸進和不斷拓展的過程。創辦經濟特區,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進行試驗,為(wei) 全國的開放提供示範;開放沿海城市,促進沿海經濟繁榮,帶動內(nei) 地城市的經濟開放;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市場與(yu) 世界市場開放同步,中國經濟全麵融入世界市場;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建立同國際貿易和投資運行規則相銜接的製度體(ti) 係,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商業(ye) 環境;建設“一帶一路”,推進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促進中國經濟和沿線國家經濟的共同繁榮。經過一係列的建設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men) 被認為(wei) 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
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推進,我們(men) 逐步形成了一個(ge) 表現為(wei) “圈層結構”的對外開放格局。第一個(ge) 圈層是中國對G20成員國的經濟開放,這是以發達國家和新興(xing) 市場國家為(wei) 主體(ti) 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在引領和推動國際經濟合作方麵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作用,致力於(yu) 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第二個(ge) 圈層是中國對“金磚國家”的經濟開放,這是以新興(xing) 大國為(wei) 主體(ti) 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它們(men) 擁有廣大的市場,經濟增長速度快,而且麵臨(lin) 著共同的訴求,致力於(yu) “抱團取暖”。第三個(ge) 圈層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開放,這是以中國大周邊國家為(wei) 主體(ti) 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連接亞(ya) 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帶,主要著眼於(yu) 歐亞(ya) 大舞台的謀篇布局,推動基礎設施和產(chan) 能合作,帶動我國大周邊國家的經濟繁榮。
構建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創新思維謀劃經濟開放,提出了“互利共贏”的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在新的高度實現了對外開放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條件下,我們(men) 必須站在全球視野,更加自覺地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全麵謀劃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貫徹“互利共贏”的經濟開放原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國要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共同優(you) 化全球經濟資源配置,完善全球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jia) 值鏈,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往往來源於(yu) 各國的共同增長,產(chan) 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國家之間的合作動力在於(yu) 利益融合,要善於(yu) 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交匯點,從(cong) 而推動經濟合作的良性發展。
在經濟開放進程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人類已經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ge) 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麵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wei) 代價(jia) 。一方麵,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ti) ,世界經濟高度融合,以全球產(chan) 業(ye) 鏈為(wei) 紐帶,各國在不同的環節分享利益;另一方麵,人類麵臨(lin) 的一些全球性如資源、環境、安全等問題,不可能依靠一個(ge) 國家或少數幾個(ge) 國家的力量解決(jue) ,而需要各個(ge) 國家的聯合行動。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講話時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我們(men) 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wei) 核心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作者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大國經濟開放的中國方案研究”首席專(zhuan) 家、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全麵深化改革的思想引領與精神動力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當代中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諸多要素和關係交織起來的圖景、一派生機勃勃的變化發展景象。[詳細] -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度,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團結問題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