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李平:改革開放40年科技體製改革發展曆程

李平 發布時間:2018-09-13 11:24:00 經濟日報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科技體(ti) 製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促進了科技創新活力的不斷增強,為(wei) 科技創新取得輝煌成就起到了重要的製度保障作用。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回溯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發展曆程,總結經驗、分析問題,對進一步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yi) 。

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曆程回顧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黨(dang) 和國家對科學技術越來越重視,將其視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進而定義(yi) 為(wei) “第一動力”。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一直努力探索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chan) 力的最優(you) 道路。無論是在宏觀層麵,還是在微觀層麵,科技體(ti) 製改革都在不斷深入和完善,譜寫(xie) 出“多重奏”“交響樂(le)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演變始終與(yu) 國家科技整體(ti) 建設目標緊密聯係在一起。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運行機製發生重要轉變,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其一,科技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入,政策體(ti) 係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高度重視科技體(ti) 製改革創新,出台了一係列科技戰略規劃和政策,涉及創新宏觀調控管理、創新激勵及風險分散、產(chan) 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等創新體(ti) 係的方方麵麵,既有利於(yu)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又有利於(yu) 加大科技人才培養(yang) 力度,既有利於(yu) 積極支持互聯網、雲(yun) 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發展,又有利於(yu) 營造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政策環境和製度環境。日益完善的政策體(ti) 係為(wei) 我們(men) 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製度保障。

其二,科技體(ti) 製改革提升創新創業(ye) 熱情和市場活躍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形成共識,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省市創新創業(ye) 活力明顯激發。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興(xing) 起對推動新產(chan) 業(ye) 和新業(ye) 態的形成、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7年,我國市場主體(ti) 保持旺盛增長勢頭,全國新設市場主體(ti) 1924.9萬(wan) 戶,同比增長16.6%。信息技術、軟件、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金融服務、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研發服務等行業(ye) 都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其三,科技體(ti) 製改革促進了科技創新快速發展和水平躍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取得顯著成就,科技體(ti) 製改革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快速發展和水平不斷躍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cong) 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動了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比如,2017年,全社會(hui) 研究與(yu) 開發支出達到1.7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7.3%,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2.15%,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我國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科技重點領域核心關(guan) 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競爭(zheng) 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明顯加強,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標誌性進展,創新基礎建設再上新台階,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製。高速鐵路、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對地觀測衛星、北鬥導航、電動汽車等重大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取得突破,部分產(chan) 業(ye) 走在世界前列,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拓展了我國發展的新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變化,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推動整體(ti) 科技實力和科技競爭(zheng) 力明顯提升,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總結。綜合分析來看,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一是得益於(yu) 持續不斷地製定和調整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充分發揮前瞻性引導性作用;二是得益於(yu) 正確把握科技體(ti) 製改革方向,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三是得益於(yu) 始終堅持服務國家發展全局,麵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主戰場;四是得益於(yu) 重視科技人才和科技創新環境,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ti) 的積極性。這些寶貴經驗值得我們(men) 總結和繼承。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五點建議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起點上進一步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我們(men) 既麵臨(lin) 難得的曆史機遇,也麵臨(lin) 不少挑戰。總的來看,我國現行科技體(ti) 製仍不完善,還麵臨(lin) 著企業(ye) 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尚未形成,產(chan) 學研合作機製仍不順暢,科技評價(jia) 製度、激勵製度等不能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等一係列問題,這些問題束縛了科技生產(chan) 力發展,製約著自主創新和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的提升。

可以說,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還任重道遠。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men) 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科技創新和體(ti) 製機製創新雙輪驅動,在落實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第一,進一步依靠市場機製配置科技資源,加快建立企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的體(ti) 製機製。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建立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加強對中小企業(ye) 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這一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政府與(yu) 市場之間的關(guan) 係。政府應減少對微觀市場的幹預,對不存在市場失靈的環節,政府應逐步退出,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要全麵加快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激發企業(ye) 在技術研發投入方麵的積極性;加大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讓企業(ye) 通過技術創新得到合理的市場報酬,讓不同所有製企業(ye) 公平分享科技資源;完善支持企業(ye) 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ti) 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ye) 稅收優(you) 惠、固定資產(chan) 加速折舊等政策的落實力度。

第二,倡導“逆向創新”合作機製,提升創新供給質量。目前我國在源頭上可用於(yu) 轉化的高質量創新成果比較缺乏,科技成果與(yu) 企業(ye) 及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適應也不足以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特別是在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速度較慢且轉化滯後,不適應產(chan) 業(ye) 發展要求,企業(ye) 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需求較低。破解這一難題,可考慮倡導麵向或引領市場需求的“逆向創新”合作機製,倒逼高校和科研院所與(yu) 企業(ye) 廣泛合作,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堅持以企業(ye) 需求為(wei) 主導,探索通過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支持共性技術、公益技術開發,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ye) 集聚,力爭(zheng) 實現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優(you) 化配置。

第三,完善激勵機製,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要改善相關(guan) 政策和製度環境,建立起以企業(ye) 需求為(wei) 主導,企業(ye) 、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參與(yu) 、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科研成果轉化機製。著力改善製度環境,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多的公共技術服務。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體(ti) 現傾(qing) 斜於(yu) 科研人員和研發活動的導向,激發微觀個(ge) 體(ti) 從(cong) 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熱情。完善風險投資機製,創新商業(ye) 模式,促進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順應新技術帶來的業(ye) 態模式變化要求,適時調整行業(ye) 監管規則。強化知識產(chan) 權創造、保護、運用,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評價(jia) 製度,強化創新型國家在知識產(chan) 權等方麵的法治保障。

第四,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yang) 機製,特別要重視青年人才培養(yang)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人才管理製度,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建設項目,加大學科帶頭人和領軍(jun) 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高度重視以領軍(jun) 人才為(wei) 核心的科研團隊建設,促進科研人員協作創新。改革人事管理製度,減少阻礙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的體(ti) 製障礙。加大對優(you) 秀青年科研人才的獎勵力度,使一批有真才實學、成就突出的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努力培養(yang) 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第五,培育創新文化環境,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要倡導創新文化,建立寬鬆的創新生態環境,允許積累、允許試錯,為(wei) 基礎研究提供良好支持,努力培育潛心致研的氛圍。培育企業(ye) 家創新精神,倡導創新意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環境,從(cong) 而形成全社會(hui) 對鼓勵創新的正向激勵環境,提升全社會(hui)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使創新滲透和根植於(yu) 民族精神和社會(hui) 文化之中。( 作者: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數量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